sp;“加装耐热玻璃观察窗,配可拆卸清洁口”,脸上露出笑容:“还是小张细心,这观察窗一装,咱们就能随时盯着应急阀,心里也踏实。”
讨论继续深入,当话题转到 “锅炉底部防护” 时,老周与叶梦珠第一次出现明显分歧。老周指着图纸上锅炉底部的空白处,语气强硬:“这里必须加一道防护钢板!上次蒸汽喷发时,底部管道也受了冲击,要是再加一层半寸厚的熟铁板,就算管道真漏了,也能挡住喷出来的蒸汽,不至于伤到人!”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钢板的覆盖范围,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 —— 上次两名工匠被蒸汽正面灼伤的画面,他始终无法忘记。
叶梦珠却轻轻摇了摇头,蹲下身,用炭笔在图纸上勾勒出锅炉的受力结构:“老周,我明白你的顾虑,但加半寸厚的熟铁板,至少会增加三百斤重量!锅炉底座的承重设计是按现有重量算的,额外加重量,可能会导致底座变形,反而影响稳定性。而且底部管道本来就有保温层,真要防护,也不用这么厚的板。” 她的声音很轻,却条理清晰,手里还拿着之前计算的承重数据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
“稳定性重要,人更重要!” 老周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手指重重敲在图纸上,“三百斤怎么了?咱们把底座的铸铁支架再加粗一寸,不就能扛住了?上次就是因为防护不够,才伤了人,这次绝不能再冒这个险!” 李铁拐在一旁点头附和:“老周说得对,安全上不能省!底座加粗也不麻烦,我带着徒弟们加班就能搞定。”
叶梦珠沉默了片刻,看着老周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图纸上的底座结构,最终松了口气:“行,那咱们折中 —— 防护钢板用三分厚的熟铁板,比你说的薄两分,重量能减一半;底座支架加粗半寸,既保证承重,又不会太费工。这样既能防护,又不影响稳定性,怎么样?” 老周盯着图纸看了一会儿,缓缓点头:“成!三分就三分,只要能护住人,就行。”
紧接着,关于 “压力表校准频率” 的讨论又起了波澜。老张认为每天开炉前校准一次就行:“压力表这东西,只要没磕碰,读数差不了多少,每天校准太费时间,咱们还有好多活儿要干呢!” 王皮匠却坚决反对,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之前测试时的压力表数据:“你忘了上次试炉,压力表就慢了两斤!要是每天不校准,读数不准,咱们还怎么判断压力?我觉得每次开炉前都得校准,用标准砝码测,差一分都不行!”
两人各执一词,老张觉得王皮匠 “太较真”,王皮匠觉得老张 “太马虎”。这时叶梦珠提出了折中方案:“这样吧,每天开炉前用标准砝码快速校准一次,每周做一次精准校准,拆开表盘清理内部灰尘。既不会太费时间,又能保证读数准确。”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老张也点头:“行,每周精准校准一次,我跟你一起弄,省得你说我马虎。”
最后争论的焦点落在 “试炉人员站位” 上。小张觉得所有人都该离锅炉远一点,至少三丈外:“上次太近了,才伤了那么多人,这次远一点,就算出问题也有时间跑。” 老周却摇头:“不行!太远了看不清压力表和阀门状态,万一出问题,反应都来不及。” 他指着图纸上的锅炉周围,画出几个站位:“我和叶工站在压力表旁边,离锅炉一丈五,能看清读数,也有反应时间;老张和李铁拐负责阀门,站在侧面一丈远,别正对管道;其他学徒站在三丈外,负责传递工具和应急支援。这样既安全,又不影响操作。”
众人看着老周画的站位图,又讨论了几句细节 —— 比如在站位之间拉上绳子做警示线,确保没人越过安全范围 —— 最终达成共识。油灯的光芒在工匠们的脸上跳动,映出他们时而严肃、时而舒展的神情:争论时,每个人都据理力争,为的是&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