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府签押房里静得能听见心跳撞碎在空气里的回声,像座被江雾泡透了的古墓。唯一的光亮来自桌案中央那盏黄铜底座的牛油灯,粗陶灯盏里的火焰缩成黄豆大的昏黄,在灯芯顶端不安地哆嗦,拼命想撕开周遭浓得化不开的黑暗 —— 可黑暗像吸饱了水的棉絮,只肯在桌面上让出一圈摇摇欲坠的光晕,把房梁上悬着的蛛网照得若隐若现,蛛网上的灰尘在光里慢慢飘落,像时间的碎屑。
灯油燃烧发出细碎的 “噼啪” 声,混着陈旧木料在潮湿江风里浸出的霉腐气,还带着桌案缝隙里积年的墨香与尘灰味,沉甸甸地压在低矮的房梁下。然而就在这片沉郁中,一缕极淡却执拗的胭脂暗香像穿堂的幽灵,顺着门缝钻进来,在灯影里丝丝缕缕地缠上林宇的袖口 —— 那香气清冽里带着点苦,像是用寒梅汁调的,和灯油的焦糊、木料的潮霉格格不入,偏又缠得极紧,让人想起传递蜡丸的柳姑娘可能走过的烽火驿道。
林宇背对着沉重的房门站着,高大的身影在摇曳的灯光下被拉得又瘦又长,像一尊凝固的黑色石碑,投映在身后斑驳的灰白墙壁上。墙皮上的水渍印痕在影子里扭曲成怪异的形状,有的像断裂的船桨,有的像张开的手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江湾的风雨。空气仿佛凝成了块,每一次呼吸都要费老大劲才能吸进肺里,带着潮湿的阻力。
他面前的桌案上,静静躺着枚捏碎了外封蜡的蜡丸。裂开的蜡片像颗破碎的琥珀,边缘沾着暗红的火漆残屑,双鱼衔剑的印记被捏得模糊,却仍能看出印戳的锋利棱角,剑刃的纹路在光下若隐隐现。里面露出的素色丝绢薄得像蝉翼,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柔和的珠光,边缘带着被蜡油浸过的微黄硬痕,还有几处细微的褶皱 —— 显然是被人攥在手心反复摩挲过,才会留下这样的温度与痕迹。
林宇的目光像最精准的探针,又似最贪婪的饕餮,死死锁在那卷丝绢上。指尖带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极其缓慢却又无比坚定地伸过去,将那卷薄绢轻轻展开。绢面冰凉柔滑,带着种久藏蜡中的温润感,指腹触到绢面下凸起的纹路时,能清晰感受到针尖划过的阻力。边缘处还沾着几粒细小的蜡渣,混着一点暗红的粉末,凑近了闻,是血干透的腥气。
灯光吝啬地洒在绢面上,照亮了上面的字迹。字小得像蚊蚋,却带着股穿透纸背的凌厉劲儿!那绝不是寻常笔墨写就的,墨色暗沉发乌,透着股铁锈般的腥气 —— 那是干涸凝固的血!书写的人显然正处绝境,仓促间找不到笔墨,竟是用针尖蘸着血,在这方寸丝绢上刻下这泣血的绝命书!每一笔都带着针尖划破丝绢的艰涩阻力,笔画边缘还留着细微的毛边;有的笔画末端带着陡然变深的墨点,像是笔尖猛地戳进绢里;有的横画歪歪扭扭,甚至断成两截,显是书写者手在抖,连针尖都握不稳。最触目的是丝绢右下角,有块指甲盖大的晕染血迹,边缘呈锯齿状 —— 那是血珠滴落在绢上的形状,仿佛能看见书写时,血从指尖坠下的瞬间。
林宇的呼吸在看清字迹的刹那几乎停了,胸腔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他认得这笔迹,是黄蜚的。当年在九江城楼上,黄蜚用同样的力道在军令上签字,笔尖劈叉了都不停,说 “字断了,气势不能断”。可现在,这字里的 “气势” 全变成了绝望,连 “宇兄钧鉴” 的 “鉴” 字最后一笔都歪歪扭扭,像条快死的鱼。
他逐字逐句地盯着绢上的字,每个字都像烧红的铁钉,狠狠凿进他眼底:
“宇兄钧鉴:”
“金陵危如累卵,人心尽丧!马、阮弄权于内,江北诸镇离心于外。左良玉子梦庚,狼子野心,借‘清君侧’之名,拥兵武昌,实则已暗通建虏!其前锋已控九江上游水道,锁我咽喉!操江水师(黄蜚所部)动向诡秘,恐已生变!”
读到 “左梦庚暗通建虏” 时,他捏着绢帛的指节 “咔吧” 响了一声,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 “锁我咽喉” 四字,那处的丝绢比别处更薄,像是被指甲反复刮过。桌案上的烛火突然跳了一下,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影子的手指正死死抠着 “操江水师已生变” 几个字,指节处的墙皮都仿佛被抠掉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