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下咱们可不怕骑兵近身了!” 这时候,林宇指着旁边的盔甲说:“这是咱们明军常见的绵甲,用浸水晒干的棉花压制,再缀上铁片,又轻便又有一定的防护力。来,试试这军刺。” 张石头接过军刺,朝着盔甲使劲一刺,居然轻轻松松就刺进去了。他眼睛瞪得老大,惊叹道:“这玩意儿太牛了!以后再碰上鞑子,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自信,好像已经成了战场上的无敌战神。
林宇见此情形,心中主意已定,当即命人搬来一副明军军官的铁甲。此甲以精铁精心锻造而成,每一片甲叶皆经千锤百炼,其质地坚硬,防御力远非普通绵甲可比,在军中乃是军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张石头深吸一口气,双手稳稳握住军刺,运足力气,大喝一声,朝着那铁甲奋力挥去。只见寒光一闪,军刺毫无阻滞地穿透了铁甲,仿佛那坚硬的精铁不过是薄纸一般,军刺之锋利,威力之强大,令人咋舌。
紧接着,林宇为进一步探究军刺的极限,又命人取来军中总兵一级将领才有资格穿戴的顶级装备 —— 铁甲与锁子甲的组合。这套装备集坚固与灵活于一身,制作工艺极为繁复,不仅铁甲厚重坚实,锁子甲更是由无数细密的铁环相互套接而成,密不透风。张石头抖擞精神,将全身的力量汇聚于右臂,使出浑身解数,手中军刺如闪电般刺向假人身上的这层双重防护。军刺先是刺破了外层的铁甲,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随后刺在锁子甲上,刹那间,金属碰撞之声不绝于耳,恰似金戈交鸣。众人屏气敛息,紧张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幕。最终,军刺卡在了锁子甲的铁环之间,再难寸进,这才勉强挡住了军刺凌厉的攻击 。在明朝,像总兵这些高级将领才能配备这么精良的铁甲加锁子甲,普通中级军官大多装备质量还不错的铁甲,基层军官呢,基本穿的都是绵甲。可惨的是,底层士兵的军装那叫一个寒碜。本来应该是能抵御外敌的棉甲,结果因为层层克扣,到士兵手里的时候,材质差、做工糙,保暖和防护性能都不行,好多士兵只能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上战场。
再看满清,其甲胄体系堪称完善精良。八旗精锐多披重型铠甲,外层以坚硬铁片打造,历经多道工序锤制而成,铁片之间相互交叠,缝隙处皆有巧妙加固。内层衬以厚实皮革或坚韧织物,皮革经特殊鞣制,不仅柔软贴合身体,还具备出色韧性;织物则选用上等棉麻,层层缝制,既保暖又能缓冲冲击力。如此设计,使其既能有效抵御冷兵器的砍刺,对早期火器如鸟铳发射的弹丸、佛郎机喷出的霰弹,也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普通士兵的甲胄虽在材质与工艺上稍逊精锐一筹,但相较于明军底层士兵装备,仍有显著优势。普通八旗士兵的甲胄,铁片虽稍薄,但分布合理,关键部位加厚防护,皮革内衬也能提供基本防护,整体质量远超明军底层的简陋装备。
两相对比,究其原因,颇为复杂。从材质角度看,明朝后期,火器发展迅速,鸟铳、佛郎机等火器威力大增。鸟铳射程较远,弹丸穿透力强,传统铁甲面对其射击,防护效果大打折扣。佛郎机射速较快,霰弹覆盖面广,铁甲难以周全防护。且铁甲极易生锈,在南方潮湿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潮湿空气侵蚀铁甲,短时间内便会出现锈迹,削弱其强度与防护性能。而满清兴起于北方,气候干燥,铁甲保养相对容易。加之满清重视骑兵,重型铠甲在骑兵冲锋时,能抵御敌方箭矢与冷兵器攻击,为骑兵提供有力防护,确保冲锋的勇猛与安全。
工艺层面,明朝后期官场腐败丛生,军备制造环节深受其害。负责军备制造的官员为谋取私利,大肆偷工减料。在打造士兵甲胄时,选用劣质铁片,厚度不足且质地不均,缝制甲片的绳索也以次充好,导致普通士兵装备质量严重下降。反观满清,积极吸收周边先进技术,不断改进甲胄制作工艺。他们从被俘工匠处学习精湛技法,在甲片锻造、拼接工艺上持续钻研,使甲胄更加坚固耐用、合身舒适。
战争需求方面,明朝战事繁杂,南方需抗击倭寇侵扰,沿海地区地形复杂,水网交错,对装备灵活性要求高;北方要抵御鞑靼进犯,草原大漠环境下,装备需适应长途奔袭与大规模会战。不同环境对装备要求各异,难以统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