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米教的势力范围。
历史中东州派独占蜀中局面的破裂,是汉中之战结束后。
彼时法孝直病死。
同一年刘封莫名其妙夺了孟达的兵权,孟达写信给刘备,说主公身边有小人,然后逃去了魏国。
射坚的蜀郡太守也被南阳人王连顶替。
自此,东州士之中的三辅人出局,尽数脱离了蜀汉的政治舞台。
蜀汉剩下的半部历史,就全是南阳人和襄阳人的争斗了。
“准确的说,襄阳和南阳直到两千年后还在为诸葛亮的所在地而争执不休呢”
刘云深深的呼了口气。
“刘使君是想着一心带着所有人冲出秦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
“怎奈身在乱世中,派系之争,无论何时都是避免不了啊。”
“主公、军师再世时,能以雷霆手段,恩威并施,压制各家派系,撵着他们向同一个目标前进,可若他们不在的地方呢”
很遗憾,小集团内部,无尽的斗法是无法消除的。
因为利益太少,怎么分配,各派都无法接受。
谁都想多吃一口肉,谁都不会撒手既得利益。
刘备一直是不偏不坦,南阳人和襄阳人都用。
准确的说,南阳人是他在新野立足时的核心,襄阳人是他稳固荆州时的最大资本。
新野及其周边的几个县,后来被曹丕短暂给改为了义阳郡,不久又撤除了。
义阳郡包括、南乡郡都是南阳郡分出来的,实际上也都是蜀汉政权中的南阳人。
刘云看了一眼董允。
“南阳人有何不满汉川之战后。”
“黄老将军成了征西将军。”
“魏文长成为了镇北将军,阳平督,镇守汉中北大门。”
“其余诸如傅肜、刘邕、郝普、都受重用。”
“李严、王连、吕、杜祺、刘干也掌握财政。”
董允低头道“升之,不一定全是南阳人的错。”
“襄阳郡人,如诸葛军师、马氏、向氏、习氏众人都在蜀郡或者左将军幕府中掌握要职,或者是轮换式的担任益州的各郡太守。”
“主公对两方都是一样的。”
“但,他们恩怨是刘表掌权时留下的,只要有人还记着过去,就总会有人不满。”
“由于主公新得益州,又得汉中,这些不满情绪被胜利所掩盖。”
“可等到战争持续日久,所有的矛盾都会慢慢堆积。”
刘云点了点头。
刘备在世期间,各派调和,南阳人和襄阳人的斗争还不明显。
但已经有了端倪。
董允补充道。
“升之可知晓,南阳谋士张存此人在荆州和凤雏庞士元齐名,入蜀后,主公令他担任广汉太守。”
“可襄阳郡人庞士元,在雒城下战死,没多久,就遭到此人当堂非议。”
“主公大怒之下,将其免官。”
“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在下只说到这里。”
烛火昏暗。
飘飘扬扬间,被风压低。
刘云整理思路。
正如董允所说,蜀汉的南阳、襄阳两派,一直没罢休过,真是斗到了灭国还在斗。
刘备死后。
襄阳人诸葛亮要征讨南中叛乱,南阳人王连坚持不从,直到王连死了,诸葛亮才发兵。
南阳人来敏,没事儿就抨击诸葛亮,屡次被剥夺官职。
辅政大臣襄阳人诸葛亮和辅政副手南阳人李严不和,闹得天下皆知,李严因派系斗争,一度毁掉了北伐大业。
诸葛亮死后,襄阳人杨仪和南阳人魏延为了争权。
又是闹的不可开交,魏家被灭了三族,杨仪死在狱中,闹剧才结束。
之所以同是荆州出身,还闹成这样,原因在刘表身上。
荆州名士有所谓的七大家族庞、黄、蔡、蒯、马、习、杨。
外加一个后来的诸葛家,就是八家。
嗯,没错,全是襄阳籍
“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在襄阳大族蒯越、蔡瑁的支持下崛起。于是乎,襄阳派的人士很快掌握荆州军政大权。”
“可刘表也不甘心被襄阳集团操控,开始任用黄忠、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