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可惜西凉兵来了,乡里人没来得及跑的,都死了。”
这老兵,年过古稀却目光锃亮。
黑暗中,法正也没看清他的面容,只当是跟自己人说说心里话。
“你认为我们真的能回到故乡吗”
那小卒目光炯炯,连连点头道。
“先前刘焉父子掌理蜀中时,老夫的确没想过。”
“也就跟着弟兄们肆意抄略,偶尔也玩几个女人,反正没人管。”
“可刘豫州到来之后,就不一样了,整个蜀中精气神都换了一遭。”
“掌理东州士的,也变成了将军你。”
“我认为,将军才干过人,刘豫州又是明主。你们齐心合力,一定能带着东州士返回故土。”
法正自嘲般的苦笑。
“你把我看的太高了,我不过也是个睚眦必报,贪婪无度的小人而已。”
“主公委我重任,我却利用私权,报复杀人。”
“你认为,我这样的人,会带你们回去”
那船夫摇着船,船桨在水中唰唰的响。
“人生来无善无恶,本性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将军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过去不可追悔,唯有来日,方可把握啊。”
一席话落。
法正乘坐舟楫,望向河水,却默然不语。
水流潺潺,倒映着天上皎皎孤月。
饶是在这般黑夜之中,依然有着光亮,照人前路。
“想必,若无主公将我拉出深渊,我这样的人早就该万劫不复了。”
未几,法正从胸中吐出了一口浊气。
当他丢下那些功名利禄,再回头看这片土地之时,却发现蜀中人也没那么让人嫌恶。
清风徐来。
上岸之际,他回头望向那老翁,拱手拜别。
“今日听君一语,法正困惑全解。”
“你说得对,莪既然被刘使君委以重任。”
“就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东州士走向覆灭。”
“法正,一定要回扶风。”
“你们,也会回到各自的故乡。”
法正胸中郁气全消,月光下,他踏步迈去,心有良谋。
浪子回头,犹时未晚。
这一去,蜀中局势,又要变了
“军师。”
“法孝直真的会回头吗”
那老翁摘下了面上花白的胡须。
待法正一走,全身老态尽除,腰杆挺直。
诸葛亮闻言从渡口走出,迈步江边。
他缓缓看向这位老者,羽扇轻摇。
“会。”
“法孝直深谋远虑,乃是蜀中良才,可惜性情太过狷介,有失仁德。”
“只要他肯回头,主公必定厚待如初。”
这老者点头道。
“希望如此吧。”
“老夫身为东州士,却又是荆州人,若能避免两家争斗,自是最好。”
诸葛亮看向老翁,亦是连连赞叹。
“董公身为东州士,却能协调内外。”
“亮应谢过董公。”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
蜀汉四相中董允的生父。
汉末大乱,他率宗族西迁蜀中,与东州士关系密切。
刘备入蜀后,不少荆州出身的东州士,架在两派之间作壁上观。
除了汉代常有的州里人观念在作祟以外,东州士自身的弊病也是这些人保持中立的原因。
东州士不是由地域形成派系,而是来自各地的流民散户组成的利益团体。
内部小帮小派都只是暂时依附,忠诚度几乎没有
诸葛亮治蜀时,为了调和派系之争,便重用费祎、董允这样的温和人士,居中调解,方才改善派系争执。
董和倒是不在乎东州士和荆州人谁能取胜。
只是,有识者都明白,在这么闹下去,蜀中非得闹成一锅粥。
董和想过安生日子,不想蜀中大乱。
“孔明处处让步,事事小心。”
“你就不怕,法孝直有一天压在你头上”
诸葛亮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