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中逐渐展开的蓝色磁力线,“根据马里奥舰队最新传回的内核旋转数据,撞击后:
-第30天:磁场强度达地球的15(足以偏转大部分太阳风)
-第180天:达地球的30(能稳定保留大气层)
-第365天:达地球的50(液态水可在赤道区域稳定存在)
“这比原计划快了整整三倍。”
陈院士看向赵刚,“多亏舰队在氢流中混入了铁镍粉末,相当于给内核加了‘催化剂’。”
赵刚咧嘴一笑:“那是梁少校的主意,他说玩红警时给坦克加镀层总没错。”
年轻的物理学家林薇突然举手:“秦老,撞击角度偏差哪怕01度,都会让冲击力偏向地幔,可能引全球性火山喷。
马里奥舰队有把握把精度控制在005度内吗?”
赵刚调出舰队的轨道演算系统:“我们用了星战世界的跃迁导航算法,配合红警的时空定位,误差能控制在003度。
上个月在小行星带试航时,三十艘船编队掠过直径10公里的陨石,间距误差不过50米。”
投影上弹出试航数据:十艘主力舰的推进器矢量控制精度达0001度,时空锚点同步误差≤00001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把总工期压到一年。”
李扬补充道,“马里奥舰队的技术融合,把过去需要数年的轨道修正,压缩到了两个月。”
“既然技术没问题,那为什么非选谷神星?”
林薇调出小行星带的天体列表,指尖点向一颗闪烁的光点,“智神星离火星更近,马里奥舰队拖运它至少能省十天时间。”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
这个问题,从第326章李扬第一次在湖心亭画出撞击方案时,就成了团队争论的焦点——直到马里奥舰队从木星带传回最新勘探数据,答案才逐渐清晰。
赵刚走到星图前,调出舰队测绘的谷神星三维模型:直径950公里的灰白色球体上,被红色标记圈出三十处采矿点。
“这是舰队‘勘探三号’上周传回的详图,我们派了三艘采矿船绕它航行了七天,把数据精度做到了米级。”
“第一,能量阈值。”
他点开数据面板,谷神星的质量数据被放大:94x102?千克。
“按312公里秒的撞击度,动能刚好13x102?焦耳——这是点燃氢聚变的最低值。”
对比图弹出:智神星质量31x102?千克,动能缺口67;灶神星质量18x102?千克,缺口81。
“就像用锤子砸钢钉,力道不够,要么砸歪,要么砸不进去。”
赵刚的比喻让科学家们笑了起来。
“第二,成分互补。”
陈院士接过话头,调出舰队采集的谷神星土壤样本分析,“表面25是冰层,换算成液态水约32x101?千克——正好填满火星上那些干涸的河床。”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撞击瞬间,冰层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在磁场中凝结成云,三个月内便可形成覆盖全球的降雨。
“更重要的是它的金属成分。”
陈院士指着光谱图中的峰值,“铁镍含量达43,撞击后会融入地幔,让磁场强度提升20——这是第338章马里奥舰队在木星带现的关键数据。”
“第三,拖运可行性。”
李扬的指尖在星图上划出谷神星的轨道,“它的近日点27天文单位,远日点36天文单位,正好在火星与木星的引力平衡点上。
马里奥舰队测算过,要让它变轨,只需12公里秒的度增量。”
屏幕上弹出舰队的能耗报告:
-谷神星:需十艘主力舰同步推送45天,消耗反物质燃料800吨
-智神星:需十五艘主力舰推送60天,消耗燃料1400吨
-灶神星:需二十艘主力舰推送75天,消耗燃料2100吨
“我们的反物质储备只够支持谷神星方案。”
赵刚调出舰队的燃料舱监控画面,“上个月给内核输氢时,三十艘采矿船已经用了近半储备,剩下的必须省着用。”
秦思远补充道:“还有结构稳定性。
谷神星是分化型天体,有完整的岩石核心和固态外壳,就像一颗致密的炮弹。
而智神星是碎石堆,撞击时会在大气层中解体——马里奥舰队的模拟显示,松散天体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30,根本打不透56公里的约束层。”
会议室里的讨论渐渐平息。
科学家们盯着屏幕上的对比数据,谷神星的各项参数像为“红核计划”
量身定做:质量够、成分对、易拖动、结构稳。
“这么说,马里奥舰队早就把谷神星当成目标了?”
林薇看向赵刚。
“我们在第338章完成氢输送后,就派勘探船过去了。”
赵刚调出谷神星表面的钻探数据,“已经在它的赤道区域打了十个锚点孔,下个月就能安装牵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