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 第282章 初游塘栖古镇(一)

第282章 初游塘栖古镇(一)(1 / 2)

第二天傍晚的风里还带着白日未散的暖意,我和李硕士提前收拾好轻便的背包,装着相机和满心期待,沿着杭长高速往塘栖古镇的方向驶去。

出发前特意问过当地朋友,他们笑着说“塘栖的夜才是魂”,红灯笼亮起来的时候,整个镇子会像从水墨画里醒过来似的——这话像颗小石子,在我们心里漾开了层层期待,也让原本就喜欢游山玩水的我,指尖都悄悄攒着几分创作的冲动。

车子越靠近古镇,路边的景致渐渐变了模样。钢筋水泥的高楼慢慢被白墙黛瓦的小楼取代,偶有挂着“运河人家”招牌的餐馆从车窗旁掠过,空气里似乎也飘来了淡淡的糯米香,那是塘栖有名的粢毛肉圆在勾人食欲。

晚上五点整,我们准时把车停在古镇外围的停车场,刚走到入口,就被眼前的景象牵住了脚步:此时的塘栖还没完全褪去白日的明朗,青石板路被夕阳晒得暖融融的,踩上去能听见细微的“咯吱”声,像是古镇在轻声打招呼。

沿街的老店铺敞开着门,竹编的簸箕里晒着陈皮和梅干,穿着蓝布衫的老奶奶坐在门槛上择菜,看见我们举着相机,还笑着招手说“往里走,前头的广济桥才好看哩”。

顺着老奶奶指的方向往前走,不一会儿就看见京杭大运河缓缓流淌,而广济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河面上。

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桥,每一块青石板都刻着岁月的痕迹,桥洞下还挂着几串红灯笼,风一吹就轻轻摇晃,在水面上洒下细碎的光斑。

李硕士忍不住拿出相机,对着桥洞和河面拍个不停,我则沿着桥边慢慢走,看着河面上的乌篷船缓缓划过,船夫戴着斗笠,手里的船桨轻轻拨动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偶尔还会哼几句江南小调,声音顺着河水飘远,让人心里都变得软软的。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古镇的灯光也一盏盏亮了起来。

最先亮起来的是广济桥上的红灯笼,一串接着一串,从桥的这头一直挂到那头,像是给石桥系上了一条红色的丝带。

紧接着,沿街店铺的灯笼也亮了,方形的、圆形的、莲花形的,五颜六色的灯笼把青石板路照得红彤彤的,连带着路边的古树都像是披了一层暖光。

原本清晰的古镇轮廓,渐渐被一层淡淡的夜色笼罩,就像被一块黑色的纱巾轻轻裹住,那些白墙黛瓦的小楼在灯光和夜色的映衬下,多了几分朦胧的美感,也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穿着旗袍的女子从巷口走过,留下一串清脆的脚步声。

我们沿着运河边的步道慢慢逛,偶尔会停下脚步,看河边的人家在门口摆上小桌,一家人围坐着吃饭聊天,桌上的菜冒着热气,和远处的灯光相映成趣。

有卖糖画的老师傅在巷口支起摊子,熬得金黄的糖浆在他手里转着圈,不一会儿就画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引得旁边的小朋友拍手叫好。

我和李硕士也凑过去,买了一个糖画,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化开,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时光。

走累了,我们就坐在运河边的石凳上休息。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河水的湿润和灯笼的暖意,让人浑身都放松下来。李硕士指着远处的河面说:“你看,灯光照在河面上,像撒了一把星星。”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运河里倒映着岸边的灯笼和路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满是跳动的光点,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哪是水里的光。

这时才想起当地人说的“两市交界”——塘栖虽属杭州,离湖州德清的雷甸镇却只有五公里左右,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两座城市的气息在空气中交融,而京杭大运河作为起点,更是把这份交融悄悄藏进了流淌的河水里,藏进了古镇的每一盏灯笼、每一块青石板里。

夜色越来越浓,古镇却依旧热闹。

沿街的酒吧里传来轻柔的音乐,路边的小吃摊冒着热气,游客们的笑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却一点也不喧闹,反而像是一首温柔的夜曲,让人沉醉其中。

我拿出笔记本,趁着这份灵感,写下今天的所见所闻:青石板路、红灯笼、乌篷船、运河水,还有那些温暖的人和事。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瞬间,而塘栖的夜,无疑给了我最丰富的素材——它既有江南古镇的温婉,又有运河文化的厚重,还有夜晚独有的神秘与浪漫,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会念念不忘。

直到快十点,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古镇。

车子驶离塘栖时,我回头看了一眼,只见远处的广济桥依旧亮着红灯笼,像一颗温暖的星星,在夜色中闪烁。

我知道,这次塘栖之行,不仅留在了相机里,留在了笔记本里,更留在了心里——那片被红灯笼照亮的夜空,那条缓缓流淌的运河,还有那个被黑色纱巾轻轻罩住的古镇,都会成为日后回忆里最温柔的片段。

晚风裹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轻轻拂过脸颊时,我和李硕士已站在塘栖古镇商业街的入口。

想起当地人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乘龙舟下江南的驻足之地,恍惚间仿佛

最新小说: 破怨师 背欺里火宿 灭世魔龙三岁半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九娘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火烧黎明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回到汉朝当大佬 不学鸳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