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漫步诸天的道士 > 第300章 少年提剑倚斜桥,银鞍白马过柳腰

第300章 少年提剑倚斜桥,银鞍白马过柳腰(2 / 4)

南宗的“灵道人”方道明,正一道一脉的有龙虎山的邵元杰。

道家武林门派的,比如武当派出了个张无极,年纪轻轻,一套【太极拳】却打得圆融无碍,那股“以柔克刚”的火候,连门派里的宿老都自愧不如,被誉为武当派的这一代扛鼎之人。

佛门高手亦有许多。

少林派的“一步禅空”了尘和尚,华严宗出了个“儒僧”无心,密教亦有“小释迦”桑格法师。

可要说最惊才绝艳的,还得是华山派的宁不凡。

这华山派也是当年五岳剑派里,唯一跟上时代脚步的。

宁不凡的来历还有段故事:某次宁中则外出,在路边捡回个孤儿,原叫“宁来财”,宁中则嫌这名字太俗,改叫“宁凡”,盼他能平平安安过一生。

谁曾想,这宁凡竟是块天生的剑料!

他心性纯粹,不矫揉造作,一颗赤子之心,对武学仿佛有天生的感应。

华山派的剑法,无论多难,他一学就会,一会即精,不仅能熟用,还能自己琢磨着改良。

才十三岁,就把华山派的剑法学了个遍,每一招都深得精髓,之后更是剑随心走,挥洒自如。

这让掌门人岳不群高呼“天佑华山”。

一边为其开放华山派的珍藏,一边写信告知风清扬宁凡的情况。

风清扬闻之,大喜,赶回华山派后,见到宁凡后,更是喜不自禁。

惊呼:“天生剑骨,此子剑道天分更在老夫之上!”

当下就收宁凡为关门弟子,亲自带着教导,还给他改了名,叫“宁不凡”,跟岳不群同辈。

仅仅一年,宁不凡再与华山众弟子交手,剑下无三合之敌。

彼时,王常月刚好在华山做客,他赞道:“此子剑光起,江南无明月。”

又一年,以一式“白虹贯日”败宁中则,战平岳不群,风清扬见他火候到了,便放他出师,让他去江湖上闯荡。

如今的宁不凡,以不满弱冠龄崛起于江湖,又以三尺长剑,剑斗天下剑手,后天之境,无一败绩。

江湖上的人都说:“宁不凡的剑,是少年人的狂,是未出鞘已惊龙的势。”

少年提剑倚斜桥,银鞍白马过柳腰。

…………

而儒家的弟子在习武之后,也出了不少人才。

他们将学识和武艺结合,静时温润如玉,动时神采飞扬,不再像是前朝那些酸儒般手无缚鸡之力了。

有儒家前辈见此景象,抚须长叹:“君子如龙,君子如龙啊!”

儒家的武艺能发展起来,有几人功不可没。

他们分别是紫阳书院的朱洵先生,嵩阳书院的景冬院长,以及自创【心学】一脉的大儒——王阳明。

正是这几人的存在,才推动了儒家的大部分学子的素质朝着先秦时期看齐。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儒生,那是讲究“君子六艺”。

“六艺”是什么?

那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

也就是说,骑马、驾车、射箭那是基本技能。

比如至圣先师孔夫子,据记载就是“文功武备”之人,否则何以在战乱年代,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而安然无恙?

…………

朱洵乃是朱子后人,与太渊早有渊源。

当年太渊曾在紫阳书院小住半年,与朱洵时常彻夜长谈,论道论儒,相谈甚欢。

太渊更曾因研读《朱子手札》,对道法感悟大有精进,两人因此结下深厚情谊,常年书信往来。

太渊离去时,曾留下一套草创的【圣王剑法】,此剑法融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于其中,讲究“道法自然,唯礼匡之”,当时仅成两式——【沧浪之水】和【燎原之火】。

但是经过朱洵多年的研习儒学,在归去之前,他终于补上了三式:【枯荣之木】、【成城断金】和【皇天后土】。

如今这门【圣王剑法】收藏在【黑白学宫】,凡是儒家弟子皆可修习,也算是了了朱洵老先生的愿。

而景冬院长当年便能自己领悟“浩然气”,在太渊为其带来【养吾剑法】的时候,就像是金风玉露一相逢,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他以“浩然气”为基础,为儒生们创了许多养气强身之法。

最妙的是,这些功夫可与攻读经典相辅相成——儒生朗读圣贤书时,心神专注,便可潜移默化地滋养真气。

只是这等功夫,进境快慢全看个人思想境界。

若只是死记硬背、毫无心得,便难有寸进。唯有真正领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武侠:从得公主下嫁开始 封神之铁血艳影 这个道主太颠了 修仙学堂 修仙:从怀孕师娘开始 噬道吞元大法 年代:邪本是道,我有仇必报 穿越神鵰:我为西狂 破产后:写小说觉醒人皇术 天劫凡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