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需积分1oo分,是否定制?”
砾岩长舒了一口气,毫不犹豫道:“确认定制。”
“已扣除积分1oo分,剩余积分:22oo分。”
“正在生成图纸,已完成。”
几乎没有任何延迟,系统便搞定了图纸。
打开。
砾岩仔细看了看,竟然还是个无线读取设备。
不需要拆开“冰箱”
的外壳,只需要把这个读取设备,放置在“冰箱”
3o厘米范围内,就能通过无线嗅探的方式,定位和切入存储电路,完成数据读取和格式转换。
至于输出端口,则可以直接连接到标准规格的计算机数据接口,在计算机界面上进行浏览。
说干就干,砾岩立刻找来相关材料,按照图纸弄了起来。
不到半天,就完成了这个小小的读取设备。
砾岩顺手又按照“冰箱”
的电源接口规格,做了两根电源端子。
万事俱备,砾岩给“冰箱”
通电,同时打开了读取设备的电源,将信号传输线缆连接到一台物理隔离的计算机。
只等了几秒钟,计算机屏幕上,就提示现了新的数据源。
砾岩直接点开,进入到读取设备的数据中转界面。
一个大大的“程序正忙”
提示出现。
砾岩定睛一看,原来是读取设备正在建立数据目录。
建目度,肉眼可见的异常缓慢。
不过这也难怪,这个读取设备,只是采用了一颗入门级的小规模处理器,计算能力极其有限。
砾岩等了1个小时,都快睡着了,才完成了第一个底层目录的建立和文件归档。
砾岩果断暂停建目进度,点开了这个底层文件夹。
文件夹是用时间和地点命名,其中时间标准,采用的是银联的标准时间服务器提供的绝对时点值,时间跨度为1分钟。
而地点,则是以银心为中心的标准银河相对经纬度坐标系。
砾岩迫不及待地点进文件夹,里面竟然是一个视频文件。
播放。
画面里,出现了一片蓝色的水域。
从水体的颜色和微微沉浮的水面看,这肯定是一个开放水域的一部分。
忽然,平静的水面,忽然鼓起了一个大包。
随即,一个生物从水里探出了头,往上方看了看,随后晃了晃脑袋,重新沉入了水面。
影片结束。
砾岩一个激灵,似乎想起了什么,忙把影片的进度条拖到距离结束5秒钟的位置。
正好是那个生物探出头的画面,暂停。
灰白色的皮肤,黄色的大眼睛,秃秃的头顶。
这不就是赛伦特星上,自己从冬眠容器里解救的那个外星人——兹么?
不对,不是兹,面部还是有一点区别,不过非常相似,应该是他的同族人。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砾岩立刻唤起系统,把文件夹上的银心相对经纬度数据,报给了系统,让系统进行定位。
“坐标定位完成,该坐标位于英仙座44e,-2133,-1597667。”
再看了一眼文件夹上的日期,砾岩飞快的换算了一下,随后便恍然大悟。
这段影片,是四百多年前,英仙座44e上某个具体位置的影像。
这台不起眼的冰箱,竟然通过截获光子,保存了整个宇宙,过去任一时间,任一地点的影像。
砾岩很快意识到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宇宙膨胀的度已经过了光,应该是红移范围内的宇宙影像。
至于时间范围,砾岩还不清楚,按照诗蔻蒂之前的说法,这台“冰箱”
,至少运行了一千年以上。
那么它存储的,至少有一千年的宇宙影像数据。
虽然光子可保存其诞生时的方向、波长、偏振态等数据,理论上也包含射源的时空坐标信息。
但分辨率的物理极限,要受衍射极限约束,最小可分辨尺度≈λd(波长设备口径)。
按照这个公式,要解析1ooo光年外的影像,并且达到刚才影片的分辨率,需要的光子接收设备尺度,至少是光年直径级别的。
仙后座7c的外层装甲尺度,明显不够,估计是采用了某种未知的等效算法。
不过,这还没完,接收到光子后,还需要海量的后台计算处理。
即使仅处理银河系内光子(≈1o??个),仍需yflops级,也就是亿亿亿次秒的算力。
以目前日蚀号上最大的量子计算机模块为例,标准算力,只有可怜的flops级别,即十万亿亿次秒,差了一千倍。
砾岩不知道这台小“冰箱”
是怎么做到的。
不过这不重要,反正解析不了,没办法拿来自己用。
现在摆在砾岩面前的情况是:
如果自己能把这些影像全部还原,那岂不是成了一个全知的上帝,可以随时查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