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听到皇帝被宦官杀了,很是惊讶!“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都是皇帝宠出来的!”
“老婆,你仔细讲讲……”
“老公,唐朝有很多皇帝都宠信宦官,受其蒙蔽,以致祸国殃民。诸如唐玄宗宠高力士,高力士推荐杨玉环入宫,后面引发了“安史之乱”,肃宗、代宗身边有李辅国和程元振,德宗身边有卢杞等,官至宰相,权倾朝野……好在每朝都有忠臣良相,与宦官抗衡,才能力挽狂澜。
我给你讲一下宰相李泌的故事吧,从中你能了解宦官的专权的势力。
先回顾一下安禄山起兵那会,唐玄宗出走四川,途经马嵬驿时,六军不发,禁军大将军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动身,唐玄宗派高力士探其故,众人以“贼本尚在”回答,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军心乃定。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无心朝政,让位给太子李亨,就是唐肃宗。
“安史之乱”刚开始,老父亲就把烂摊子扔给儿子,李亨即位时,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他虽有号召全国的大权,但缺乏挽危救难的雄才大略,身边又受宠妾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的干扰。在唐肃宗进退为难的时候,李泌到灵武来找他,他有如风雨苦航中遇上艄公一样高兴。
李泌以才敏着闻于世,李亨为忠王时,两人便是好朋友。唐玄宗又授李泌以官职,李泌坚决拒绝,“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李亨见到这位旧友很高兴,出则同车,寝则对榻。唐肃宗要任用他为宰相,李泌婉辞拒绝说:“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何必屈其志。”
他虽不居相位,却给肃宗出了不少好主意。如建议以肃宗长子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设立元帅府,以统一军事指挥。唐肃宗采纳了。肃宗与李泌同在军中,士兵常说:“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
肃宗对李泌说:“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结果便赐李泌以紫袍。李泌穿上紫袍,肃宗笑着说:“既服此,岂可无名称!”遂立了一个新官衔,叫做“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给以军事大权。
唐肃宗对平定“安史之乱”仍缺乏信心,李泌分析了局势说:臣观贼所获子女金帛,皆输之范阳,此岂有雄据四海志邪!今独虏将或为之用,中国之人惟高尚等数人,自余皆协从耳。以臣所料,不过二年,天下无寇矣。”
这样便坚定了肃宗的信心,他向肃宗提出一套克敌制胜的战略,建议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以牵制敌人兵力。李光弼出井陉,则敌将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郭子仪入河东,则敌军安守忠、田乾真等部不敢离长安。这样,安禄山身边便只有阿史那承庆一路孤军了。
公元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据范阳,不听安庆绪调遣,这给唐军用兵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但是肃宗急功近利,只望早日修复两京,享受皇帝尊荣,不依李泌的军事部署。结果吃了败仗,后来依靠回纥出兵,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李泌因耿直而招怨,肃宗赐给宠妾张良娣以”七宝鞍”。李泌谏道:“今四海分崩,当以简约示人,良娣不宜赏此。请撤其珠玉付库吏,以俟有战功者赏之。”
张良娣从此结怨李泌,他勾结宦官李辅国,排斥李泌,杀死李泌的支持者李倓,广平王李豫要杀李辅国和张良娣,李泌以大局为重加以制止。
有一天,肃宗对李泌说:“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李泌说:“官以任能,爵以酬功。以官赏必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主张把封官与赏爵加以区别,肃宗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但是,李泌一直担心自己的处境,认为与肃宗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唐军收复长安之后,便请求辞去朝廷重任,到衡山隐居,肃宗极力挽留。
李泌说,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肃宗只好允许了。
公元758年,张良娣立为皇后。在“安史之乱”平定的前一年,她准备杀死李辅国和程元振,却被李辅国和程元振所杀,肃宗惊死,宦官拥立代宗即位。
由于唐代宗是宦官李辅国拥立,自然给以大官,以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事无大小皆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诣”。程元振任判元帅行军司马,相当于肃宗时李泌的地位,但他却没有李泌的军事才能。
在政局极不稳定的情况中,代宗想起了李泌,再次请他出山,李泌本是一位道家,他要李泌”食酒肉,有家室,受禄位,为俗人”,任为宰相。
李泌坚持不受禄位,却被迫与卢氏女结了婚。他要求代宗杀了害群之马才入朝,公元770年唐代宗杀了鱼朝恩,777年又杀了元载。778年召李泌入京,说经过了八年才好不容易杀了鱼、元两贼,否则几乎难与你见面了。
李泌说:“陛下知群臣有不善,则去之,含容太过,故至于此。”
代宗却说:“事亦应十全,不可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