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周振华已经踩着那辆老旧的“大凤凰”牌三轮车,吱呀吱呀地驶出了渔村。
车斗里,垫着厚厚的干稻草,上面稳稳地放着四个他精挑细选出来的西瓜。
这四个瓜,是前几天李志走后,他又细细“听诊”过的,是瓜田里的“尖子生”。
个头匀称,都在十五六斤左右,瓜皮翠绿光滑,墨绿条纹清晰深邃,瓜蒂新鲜弯曲,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用草绳仔细地捆扎固定好,确保一路颠簸也不会磕碰。
去县城的路不算近,坑坑洼洼的土路颠得三轮车吱呀作响。
周振华却蹬得格外有劲。
清晨凉爽的风拂过他汗湿的鬓角,带着田野的清新。
他脑子里反复盘算着待会儿的说辞,手心因为紧张和期待,微微有些出汗。
国营饭店,在他这个普通农民、渔民眼里,那是城里人才去得起的高档地方! 窗明几净,服务员穿着白制服,饭菜飘香,听说连县长都去那儿吃过饭。
自己带着几个泥腿子地里长出来的西瓜,去敲人家的门,能行吗?人家看得上眼吗?会不会连门都不让进?
忐忑像小虫子一样啃噬着他的信心。但一想到前几天李志尝瓜时那惊艳的表情,想到自己空间灵泉水的神奇,想到那实实在在揣在怀里的一千块钱,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又顶了上来。
怕啥?瓜好才是硬道理!他用力蹬了几下踏板,三轮车吱呀一声,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决心,加速朝着县城的方向驶去。
太阳渐渐升高,县城那远比渔村高大的房屋轮廓出现在视野里。
车水马龙,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汽油味、早点摊的香气和一种属于城市的喧嚣。
周振华小心地避让着行人和车辆,按照之前打听好的方向,七拐八绕,终于看到了那座气派的建筑——国营饭店。
灰白色的三层小楼,门脸很宽,擦得锃亮的玻璃门,门口站着穿着干净白衬衫、戴着红袖章的门卫。
进进出出的人,穿着打扮都透着城里人的“讲究”。
周振华把三轮车停在饭店侧面的巷子口,离正门远远的,生怕碍着人家的事。他抹了把汗,整理了一下洗得发白但还算干净的汗衫,深吸一口气,朝着那扇对他而言充满未知和威严的大门走去。
刚踏上台阶,门卫警惕的目光就扫了过来。那眼神带着审视,在他沾着泥点的裤腿和粗糙的双手上停留了片刻。
“同志,你找谁?”
门卫的声音还算客气,但带着公事公办的疏离。
周振华心里一紧,连忙堆起笑容:
“同志您好!我……我是西河周小庄的,我姓周。我……我带了点自家地里种的新鲜西瓜,想问问……问问咱们饭店需不需要?”
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诚恳自信,但微微的颤抖还是暴露了他的紧张。
“西瓜?”
门卫愣了一下,眉头微蹙,
“我们饭店有专门的采购渠道,一般不收零散的。”
他的目光越过周振华,瞥了一眼巷子口那辆寒酸的三轮车,意思不言而喻。
周振华的心沉了一下,但没放弃,赶紧补充道:
“同志,我这瓜不一样!是农科站技术员指导种的沙地西瓜,特别甜!前几天县里李志李工他们单位都开车去我们村收了一千斤呢!您看……”
他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瓜有“来头”。
“李工?” 门卫似乎知道李志的单位,态度缓和了一点,但依然没松口,“
收瓜那是他们单位的事。我们饭店后厨有规矩,食材采购都是统一管理的。你这……不好办啊。”
周振华正有些无措,一个穿着白色厨师服、围着围裙、身材微胖、看起来像是老师傅模样的人,正好从里面推门出来,手里还拎着个空菜筐,像是要去后门卸货。
他听到了两人的对话。
“老张,啥事儿?”
胖师傅问门卫,目光也落在了局促不安的周振华身上。
门卫老张简单解释了一下:
“这位老乡,想卖西瓜给咱们饭店。”
胖师傅打量了周振华几眼,又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看巷口三轮车上的瓜,眉头也习惯性地皱着。
他见多了来推销农产品的,但大多品质平平。
“西瓜?这季节西瓜是不少,可我们饭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