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
李志忍不住出声,对着旁边正弯腰检查另一个瓜成熟度的周振华说道,
“周师傅,你这瓜……单个份量可不轻啊!我刚才抱的这个,怕不得有十五六斤?那个大的,我看奔着二十斤去了!”
周振华直起身,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笑了笑:
“嗯,今年天帮忙,地也争气,加上种子好,瓜是长得壮实些。平均下来,十五六斤是有的。”
李志看着田埂上越码越高的“绿长城”,又扫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瓜田,心里飞快地盘算起来。
他之前和单位后勤报备,说的是按“个”采购,预估一千个左右,作为职工福利分发下去。
他当时是按照市面上常见的中等个头西瓜(约8-10斤)来估算的,觉得一千个数量合适,既体面又不会造成太大负担。
可眼前这瓜,普遍都十五六斤往上!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如果他真按原计划收一千个,总重量将达到惊人的一万五六千斤!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估!不仅单位冷藏库可能放不下,分发运输也是个大麻烦——职工们总不能每人抱着一个十几斤重的大西瓜挤公交吧?而且成本也远超预算了!
李志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讪讪的,他搓了搓手,带着明显的歉意和不好意思,对周振华开口道:
“周师傅,这个……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我之前跟单位报的是要一千个瓜。可……可没想到你这瓜长得这么好,个头这么大!” 他指了指田埂上的瓜,
“这一个就得十几斤,要是一千个,那得一万好几千斤了!我们单位小车库怕是都堆不下,职工拿回去也费劲啊。”
他顿了顿,脸上带着商量的神情,试探着问:
“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改一改,不按个数了,按重量收。
我们要……一千斤!你看成不成?”
说完,他有些紧张地看着周振华,生怕对方觉得他出尔反尔,坐地压价。
毕竟这瓜的品质摆在这里,拉到市场上根本不愁卖,而且是单位主动上门采购,临时变卦确实有点不地道。
周围的几个工人也停下了手里的活,看向周振华。
田埂边树荫下纳凉的几个村民(被热闹吸引来的)也竖起了耳朵,想看看周振华怎么应对这临时的变故。
周振华听了李志的话,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非但没有出现李志预想中的不悦或为难,反而露出了一个更加爽朗、甚至带着点豁达的笑容!
他大手一挥,声音洪亮而干脆,没有一丝犹豫:“没问题!李工!*按斤算就按斤算!一千斤是吧?好说!”
这爽快的回答,不仅让李志心头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松了口气,脸上重新堆满了笑容,连周围的工人和看热闹的村民都感到有些意外。
按常理,瓜农都希望按斤卖,尤其是个头大的,按斤卖单价可能相对低一点。但周振华似乎毫不在意这点“吃亏”。
周振华接着解释道,语气真诚:
“李工,你们大老远开车过来,是看得起我老周种的瓜。这瓜能入你们的眼,我就很高兴了!至于按个还是按斤,都好商量!总不能因为瓜长得好、个头大,反倒给你们添麻烦不是?一千斤,保证给你挑最好的!”
他这番话,朴实无华,却透着庄稼人的厚道和通情达理。
没有斤斤计较,只有对买家困难的体谅和对自家产品的绝对自信。
李志听得心里暖烘烘的,对周振华的好感度直线上升,连声道谢:
“哎呀,周师傅,太感谢了!您真是爽快人!理解万岁!理解万岁!”
“小王!” 李志立刻招呼负责记录的年轻工人,“改一下!按重量收,一千斤!单价……” 他看向周振华,征询意见,“周师傅,您看这价格……”
周振华心里早有盘算,他报了一个比当地集市零售价略高、但远低于城里精品超市价、且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这个价格既体现了对自己优质产品的信心,也考虑到了对方是单位批量采购和路途成本。
李志对这个价格非常满意,觉得物超所值,立刻拍板:“好!就按周师傅说的价!” 他转头对工人们喊道,“兄弟们,听见没?一千斤!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仔细挑!挑最大最熟相最好的!动作麻利点!”
“好嘞!” 工人们齐声应和,干劲更足了。他们心里也高兴,这瓜品质好,东家(周振华)人又实在,干活都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