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出来,”
刘楚的脸上,露出一个自豪的笑容,“而且,每一座坊,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功能’与‘性格’。”
“譬如,我们方才所在的‘平康里’,在唐时,便是着名的‘风化之所’,教坊乐伎,皆汇聚于此。
所以,那里,便以乐坊、酒肆为主。”
“而位于城东南的‘崇仁坊’,因其毗邻大慈恩寺,在当时,便是僧侣与文人雅士的聚居地。
所以,在那座坊里,诸位先生能看到的,便多是书画斋、古琴社和素食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有专为考生们准备的‘永兴坊’,里面遍布着价格公道的客栈和笔墨纸砚铺;专为武官将士们服务的‘翊善坊’,那里,则有全城最好的马具店和兵器铺……”
“我们希望的,是让游客每走进一座不同的里坊,都能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
我们想让这座城,不仅仅是一座巨大的‘景区’,更是一个,由一百零八个,充满了不同生活气息的‘村落’,所组成的,一个活着的,生态系统。”
一番话,洋洋洒洒,逻辑清晰,气魄宏大。
在场的专家们,彻底,被这番话背后,那令人头皮麻的、魔鬼般的规划,给彻底镇住了。
他们本以为,青瑶山庄只是复刻了长安城的“形”
。
直到此刻,他们才终于明白,这个年轻人,连这座城市最深层次的、关于社会结构与城市功能的“魂”
,都一并,给复刻了出来!
就在他们震撼到无以言语之时,一阵孩童的嬉笑声,忽然从不远处,一座坊墙的大门内传了出来。
众人好奇地望去,只见那坊门之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大唐启蒙学堂”
。
几个穿着小号唐制圆领袍和襦裙的小萝卜头,正追逐着一个五彩的蹴鞠,从门里跑了出来,脸上洋溢着最纯粹的快乐。
“这……这里,还有学堂?”
一位专家看得目瞪口呆。
“自然。”
刘楚笑道,“此乃‘崇仁坊’,文风昌盛。
这学堂便是为那些想体验一番‘大唐私塾’的家庭游客所准备的。
每日,都会有专业的‘夫子’,在这里教孩子们读《弟子规》,描红习字。
反响还算不错。”
看着那群在阳光下奔跑嬉戏的“唐代孩童”
,看着他们脸上那不含一丝杂质的笑容。
何镜山教授,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他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刘园主,你是真的复现了往日长安呐。”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