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翁归,作为跨代官员徐法言之子,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承袭了父辈的学识与为官素养。他的仕途历经隋、唐两朝,先后担任隋吴郡司户书佐、唐汴州小黄县丞、幽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等职,虽无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踏实勤勉的作风,在基层与地方军政岗位上默默贡献,成为隋唐交替时期普通官员的典型缩影。
隋朝时期,徐翁归凭借家族声望与自身学识踏入仕途,最初担任的官职是吴郡司户书佐。司户书佐属于地方行政机构的佐官,主要负责协助吴郡司户参军处理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民事纠纷调解等事务,是连接官府与百姓的重要纽带。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在隋朝时是江南地区的富庶之地,人口稠密,经济活跃,但也因人口繁杂导致户籍管理难度较大,赋税征收过程中时常出现疏漏。徐翁归到任后,首先从梳理户籍入手,面对堆积如山的户籍档案,他逐户核对信息,对模糊不清的记载逐一走访核实,确保户籍数据的准确性。当时,吴郡部分地区存在百姓因躲避赋税而隐瞒户籍的情况,徐翁归采取“宽严并济”的策略,一方面张贴告示宣讲赋税政策,承诺对主动补报户籍者免除责罚;另一方面加强对豪强地主的监管,防止其包庇隐瞒农户。经过数月的努力,吴郡的户籍档案得以规范,漏报、瞒报现象大幅减少,为后续的赋税征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赋税征收工作中,徐翁归同样细致严谨。他根据户籍登记的土地面积、家庭人口等信息,合理核算每户应缴纳的赋税数额,制成清晰的赋税清单发放至各乡。针对部分农户因家境贫困无力按时缴纳赋税的情况,他主动向吴郡太守建议,允许这些农户以实物抵押或分期缴纳,避免因强行催缴导致民怨。同时,他严格监督赋税征收流程,防止胥吏从中克扣、勒索百姓,确保征收的赋税足额上缴国库。此外,徐翁归还积极参与民事纠纷调解,面对百姓因土地边界、邻里矛盾等引发的争端,他总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依据隋朝律法与当地习俗公正裁决,力求化解矛盾、平息纷争。在吴郡司户书佐任上,徐翁归以扎实的工作态度和亲民的作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政务处理经验。
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徐翁归作为前朝官员,因政绩尚可且熟悉地方政务,被唐朝朝廷留用,调任汴州小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副手,主要协助县令处理全县的行政、司法、赋税等事务,在县级行政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汴州小黄县(今河南开封兰考一带)地处中原腹地,是南北交通要道,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治安与赋税征管压力较大。徐翁归到任后,迅速熟悉小黄县的县情,与县令密切配合,着手整顿地方秩序。当时,小黄县境内有部分流民聚集,时常发生偷盗、斗殴等事件,影响地方稳定。徐翁归建议县令设立“流民安置点”,为流民提供临时住所与基本生活物资,同时组织流民参与农田开垦与道路修缮,以劳动换取生活保障。对于有手艺的流民,他还联系当地作坊,帮助其找到谋生门路。这一系列措施不仅缓解了流民问题,还为小黄县补充了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在司法事务方面,徐翁归注重“以理服人、以法断案”。他亲自审阅县衙积压的案件,对证据不足、疑点较多的案件重新调查取证,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有一次,小黄县发生一起“耕牛失窃案”,村民怀疑是邻村农户所为,双方险些发生冲突。徐翁归接到报案后,并未急于定罪,而是仔细勘察现场,根据牛蹄印与沿途痕迹,最终在县城外的废弃窑洞中找到了失窃的耕牛,并抓获了真正的盗贼。此案的公正处理,不仅为村民挽回了损失,也进一步提升了县衙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此外,徐翁归还协助县令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小黄县境内的部分灌溉渠道因年久失修无法使用,他组织村民对渠道进行疏通与加固,确保农田得到及时灌溉,当年小黄县的粮食产量因此有所提升。
而后,徐翁归因在小黄县的卓越功绩,被调任至北方边疆,出任幽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幽州都督府乃唐朝北方之要地,其职责在于抵御突厥等少数民族之侵扰,而仓曹参军事则主要负责都督府之粮草储备、军资调配及后勤保障等事宜,此与边疆军队之战斗力息息相关。幽州地处边陲,战事频仍,粮草供应实乃重中之重。徐翁归到任伊始,便对都督府之粮仓展开全面彻查,旋即发现部分粮仓存有粮草霉变、数量不符等诸多问题。其当即制定严苛之粮仓管理制度,责令粮仓管理人员务必定期查验粮草储存状况,做好通风、防潮之工作,并建立详尽之出入库登记台账,以确保粮草数量明晰、质量达标。
在粮草调度一事上,徐翁归依据幽州各驻军的兵力分布及战事所需,拟订科学的调配方案,以防因粮草运送迟缓而贻误战机。彼时,幽州某驻军因寒冬将至,急需粮草接济,然通往该驻军之道路为大雪所封,运输艰难。徐翁归亲率队伍,组织民夫与士卒开辟临时运粮通道,以“人拉马驮”之法,战胜严寒与道路险阻,终将粮草准时送至驻军营地,确保了军队的冬季防御。此外,其亦重视与地方百姓之协作,激励幽州周边农户栽种耐旱、高产之粮食作物,并与农户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