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徐氏略记 > 第308章 北周茅山派第十代宗师徐则

第308章 北周茅山派第十代宗师徐则(2 / 2)

尽管徐则先生并没有留下专门的着作传世,但他的生平事迹却成为了道教“隐修”与“仙化”文化的重要范本。茅山派更是将他尊为“十代宗师”,推崇他“以隐修道、以道化人”的理念,视其为门派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后世道教典籍如《太平广记》《三洞群仙录》等都收录了徐则的事迹,并将其视为“尸解仙”的典型代表。所谓“尸解”,在道教中并非指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种象征,意味着舍弃凡身,成就仙体。徐则“白日乘鹤”的传说,恰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信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徐则的选择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初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那个从乱世向治世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人们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有些人选择入世建功立业,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出世修道。徐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即“拒征召而不拒道心”,在个人信仰和社会关系之间找到了平衡,展现了道家“和光同尘”的智慧。

他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坚持自己的道心,但并没有完全与世隔绝。这种姿态既体现了他对个人信仰的坚守,又显示出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顺应。通过这种方式,他既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追求,又能够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不至于完全脱离社会。

徐则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我们可以借鉴道家的智慧,找到一种既能坚守自我,又能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个人信仰和社会关系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如今,天台山仍有“徐公岭”“乘鹤台”等遗迹,当地民间仍流传着“徐则点化樵夫”“松脂救疫”等传说。这位跨越千年的道士,虽未在正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以“隐而有道、去而有迹”的形象,成为中国人心中“仙风道骨”的经典注脚——他的生平,恰如天台山的云雾,看似缥缈,却始终萦绕在“道与人间”的交汇处,提醒着世人:真正的修行,从来不在远方,而在坚守本心的每一个当下。

最新小说: 中二宝可大师梦 斗罗V:人面魔蛛,多子多福 从全职猎人开始成为无上意志 那我这仙不是白修了? 我的电脑里有个神级文明 穿越万界,成就世界之龙 这个毒舌师弟正得发邪 玩转电竞圈 海平面升高七十米,我赚麻了 恶魔不会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