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想,还是得紧着相亲的事——毕竟是他爹和姑姑张罗的,自己也到了说亲的年纪,贷款的事晚点也成。
他心里也有些小期待,不知道要见的姑娘长啥样?
李哲没有统计人名,说道:“想贷款的明儿个早点来就成,干完活,咱们坐着拖拉机去。
对了,一定要带上办理贷款的手续。
大家伙散了吧,先去吃饭。”
……
万安镇,陈家湾村。
晚上七点,张玉珍骑着自行车到了陈家湾。陈家湾距离大营村不远,骑自行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
村民的媒人有两种:第一种是专业媒人,把做媒当成营生或副业,这种媒人并不多见;
更多的则是熟人介绍,比如本村的婶子、大娘或双方家庭都认识的亲戚,这些人知根知底,沾亲带故,更有信任基础。
张玉珍和王荣生、王秀英兄妹俩打小就认识,都是邻居,关系不用多说;而她要介绍的女方也不是外人,正是她堂妹张玉珊的女儿钟玲玲。
张玉珍骑着自行车到了陈家湾村南,停在一处黑色木门前,门口长着一棵歪脖树,正是她堂妹张玉珊家。她停下自行车,敲了敲门:“咚咚……”
“谁啊?”外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珊子,是我。”张玉珍把车筐里的一网兜苹果和一桶麦乳精提出来。
“吱……”门刚开条缝,系着蓝布围裙的张玉珊看见是她,脸上立刻堆起笑:“姐来了,快进来。”侧身让她进了院子。
张玉珍停好自行车,将网兜递给张玉珊:“给你家的。”
“姐,你来就来呗,还拿啥东西?”
张玉珍把网兜塞进她怀里,“这不是俺给你的,是王家给的。”
张玉珊微微蹙眉:“哪个王家?”
“你说哪个王家?忘了俺上次跟玲玲说的亲事了,大营村的王建军。”
“他啊!”张玉珊接过东西,招呼道,“姐,快进屋,暖和暖和。”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屋,八仙桌上摆放着用过的碗筷,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正在收拾,见到张玉珍后招呼道:“大姨。”
张玉珍笑道:“玲玲在家呢,正好。”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正低头抽旱烟,见张玉珍进来,磕了磕烟杆,不紧不慢地招呼:“她姨来了,坐。”
“来了,我今儿个过来是给你家玲玲说亲的。”张玉珍话一出口,就见钟玲玲脸颊红了,低着头看不清神色,只见两条大辫子在晃悠。
张玉珍打量着对方,暗道:这孩子眉眼周正,就是太腼腆,难怪二十了还没说下婆家。
“伟山,珊子,”张玉珍在条凳上坐下,开门见山,
“今天来是给玲玲说桩好亲事。大营村的王建军,那孩子比玲玲大两岁,之前就跟你们提过,这孩子现在在京城一家餐厅当采购经理,老出息了。
人家今天特意从京城赶回来,托我来问问,明天能不能让俩孩子见个面。”
“明天?”钟伟山将旱烟靠在墙上,“太赶了吧?我家玲玲在镇罐头厂工作,昨儿个厂里刚开工,正儿八经的工作,哪能说请假就请假。”他往门口方向瞥了眼,女儿正低头抠着衣角。
张玉珍早料到会有说辞,忙补充:“建军这孩子忙,一年到头回不了几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