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反应很慢,甚至有时候喊他名字,他也像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毫无回应。”
她轻轻叹了口气,“不是耳朵听不见,是他自己主动把外界的声音‘屏蔽’了。
这世界于他而言,太吵太杂,他选择性地只接收他愿意接收的信息。”
这番话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解开了我们心中许多模糊的疑团。
原来不是迟钝,而是他有一套自己的、与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
齐奶奶的目光在我们两人脸上逡巡,带着询问,也带着一份深思熟虑后的提议:“你们想想,家里平时就他和瑾昊兄弟俩。
瑾昊懂事,学业也重,放学回来不是练功就是背书,兄弟俩能玩到一起的时间本就少。
瑾文这孩子,更是缺乏和同龄伙伴真正玩耍、互动的机会。
环境太‘静’了,对他打开自己、学习交流未必是好事。”
她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所以,我思来想去,想把珠珠接回来住。”
她看向齐司礼,又看向我,语气是商量,却也带着不容忽视的分量,“珠珠那丫头,性子活泼开朗,心思也单纯,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
让她回来,和瑾文作伴,多带带他,也许能像一束光,慢慢照进瑾文那个安静的小世界里,让他学会一点一点地向外看,向外回应。
你们觉得呢?亲姐两个一起,长大了感情也深。”
茶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我和齐司礼都陷入了沉思。
齐奶奶的分析清晰透彻,她的担忧和提议都直指核心——瑾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没有问题的身体,更需要一个能帮助他“破茧”
、学习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充满活力的环境。
珠珠,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太阳,或许正是那把钥匙。
这个提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们心中关于家庭结构、孩子成长、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瑾文的重重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