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政之思已显卓然,实乃社稷之幸。只是凡事皆待令公之命,恐失些许决断之机。殿下亲理诸事,洞悉或逾令公,可自依己见处置,事后禀明便可。”
马谡认为,这番话必能让殿下欣然接纳,感其忠谏。
谁知阿斗闻言,竟然大怒,拍案而起道:“相父正肩北伐之重,天下军国大事尽系于其一身!我为其身后,岂敢凭擅作主张?若因我一时决断有失,误了相父北伐大业,此等罪责,谁能担之?!”
“这……”
马谡语塞而惶惧,至此方知,观之尚在幼龄的殿下,非是不会动怒。
其一旦怒起,稚嫩的脸庞上竟真显出龙威凛然之相。
马谡心怯,不敢辩驳,但心中却暗道:
殿下虽有神童之名,但也太信任诸葛先生了。
你这样,不怕养出权臣来么?
诚然,孔明兄心忧社稷、忠无二志,实乃国之擎天巨柱。
可你身为储君,未来的皇帝,不能不早存制衡之念,暗蓄自身羽翼,为日后亲政留有余地。
但见阿斗态度决绝,马谡亦知眉眼高低,终究是不敢触其锋芒。
只得躬身垂首,连声应“是”。
阿斗的到来,也的确加快了北伐的筹备速度。
诸葛亮心中感慨,阿斗沉稳有度、处事周全,真有主公之风。
临行前,又是一番嘱咐,阿斗一字不差记在册中。
阿斗看着诸葛亮,感怀无比:“相父且宽心北伐,后方诸事,阿斗定当妥为处置。若战事不利,便整军退回即可,阿斗能接受失败,但万万接受不了相父有半分闪失啊!”
诸葛亮望着眼前八岁便聪慧绝顶的太子,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梦中那个年方二十出头、天资虽平却秉性孝顺纯良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