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城的一处茶馆里,几位前明的秀才正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桌上摊着永汉帝国新颁布的《劝学令》。
其中一位面容清瘦的秀才指着告示上“凡适龄学童,不论男女,皆可入学堂就读,学费由官府补贴三成”
的条款,眼中难掩惊讶:“这桑明川……竟有如此魄力?前明时女子入学尚且难如登天,如今竟能与男子同享补贴,倒是前所未闻。”
另一位年长些的秀才捻着胡须,沉吟道:“且看后续如何施行吧。
若真能说到做到,这永汉,或许真能给天下带来些新气象。”
窗外,一队永汉军士兵正帮着一位老妇人搬运过冬的柴火,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向士兵们连连道谢。
这一幕幕细微的变化,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正悄然在京都百姓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他们对这个新来的政权,多了几分真切的感知与琢磨不定的期待。
茶馆外的街道上,几个背着书包的孩童蹦蹦跳跳地跑过,他们的书包是用旧布缝制的,里面装着新放的粗纸课本。
不远处,临时搭建的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夹杂着孩童们略显生涩的跟读。
一位鬓角斑白的老秀才站在学堂门口,望着这一幕,浑浊的眼中泛起一丝泪光。
他想起了崇祯末年,为躲避战火,他带着学生们四处逃亡,如今虽校舍简陋,却能让孩子们安稳读书,已是奢望中的幸事。
而在学堂隔壁的院子里,几位被请来的原太医院医官正忙着整理药材,旁边的架子上晾晒着刚采来的草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他们不仅要为伤兵营的士兵诊治,也开始为附近居民看诊,虽然条件有限,但比起之前无人问津的惨状,已是天壤之别。
一位年轻的医官正拿着桑明川派人送来的新式医书,向几位老医官请教书中的解剖图与草药配伍之法,老医官们虽对书中“人体脏器细分”
之说感到新奇,却也认真地对照着自身经验细细研读。
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如同春雨般悄然浸润着京都的每一个角落,让这座古老的都城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透出复苏的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汉帝国在京都的根基日渐牢固。
桑明川在对马岛完成兵力调配与粮草筹措后,终于启程入京,前往这座象征着天下正统的都城。
他的到来,将为永汉帝国在北方的统治注入新的动力,也意味着一场更为艰巨的整合与治理即将展开。
而对于那些在前明覆灭中幸存下来的官员、士绅与普通百姓而言,桑明川这位新政权的缔造者,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未来,仍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谜题。
城中的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有人期待着新朝能带来长治久安,也有人怀念着旧日时光,私下里仍以“大明遗民”
自居。
但无论如何,永汉龙旗已在城头飘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够阻挡。
桑明川抵达京都当日,并未急于进入皇宫,而是先在临时指挥部听取了程天胜、罗怀民等人关于城中治理情况的详细汇报。
他一边翻阅着各部门提交的文书卷宗,一边不时询问具体细节,从粮草储备的数量到商铺恢复营业的比例,从士绅投诚的名单到普通百姓的反馈,事无巨细皆要了然于胸。
当听到南城区已开设三十余所临时学堂,入学孩童过两千人时,他微微颔,目光扫过窗外正在操练的士兵队列,沉声道:“民心向背,关乎国本。
教育与民生,是眼下最需紧抓的两件大事,切不可有丝毫松懈。
“
随后,他踱步至悬挂着京都地图的墙壁前,手指落在通州与西山的位置,对万从贵、戴方升补充道:“西南方青军残部虽暂未异动,但防范之心不可无。
保定一线需增派暗哨,密切关注多尔衮部的动向;西山一带的匪患务必清剿干净,确保粮道畅通无阻。
“
众人肃立听令,将各项指令一一记下,整个指挥部内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气氛。
夜幕降临时分,桑明川在程天胜的陪同下登上正阳门城楼。
晚风拂动他的衣袍,远处的京城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零星的灯火如同散落的星辰,点缀着这片刚从战火中苏醒的土地。
他望着城下巡逻士兵整齐的步伐,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学堂读书声,沉默良久,忽然开口道:“程将军,你说这天下百姓,要的究竟是什么?“
程天胜一愣,随即沉声回答:“回陛下,不过是吃饱穿暖,安稳度日罢了。
“
桑明川轻轻点头,目光投向皇宫方向:“是啊,安稳度日可这安稳二字,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帝王能真正给得起?“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夜色的沉重,仿佛在掂量着肩头江山的分量。
城楼的角落里,一名值守的哨兵正借着灯笼的光擦拭着手中的步枪,枪身上的寒光映出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与远处皇城宫殿的琉璃瓦在月光下的反光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