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让他们开设一个小型的“示范作坊”,慢慢展示新机器和新染色的效果,吸引感兴趣的小作坊主自愿来学习。
他将收集到的有限的技术资料和图册,让人誊抄多份,存放于府学,允许工匠子弟借阅,虽一时无人能懂,但或许能埋下种子。
他利用知府的影响力,在官府用品,如衙役服装、修缮用料时,适度提高标准,优先采购质量更好的产品,进行细微的市场引导。
他知道,这些只是杯水车薪,无法立竿见影。改变需要时间,甚至需要一代人的更迭。
他站在窗前,望着江宁城纵横的街巷和远处冒烟的窑厂,目光中充满了遗憾与不甘。
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却无力在短时间内开出根治的药方。
他点燃了一星微弱的火种,却不知它能否在这片习惯于旧轨道的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势。
手工业的革新之路,道阻且长。他或许只是一个蹒跚的开启者,而非最终的完成者。
这份沉重的认知,连同那无法付诸实践的蓝图,一起沉淀在他的心底,成为了他治理江宁生涯中,一份深沉而未尽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