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规模试产能完全暴露的。
最后,也是最棘手的,是利益带来的新觊觎。
水泥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开始吸引工部内部乃至外部其他势力的目光。有人试图打探具体配方和工艺。
有人开始活动,想将自己的人安插进窑厂“学习”,甚至有人私下议论,如此利国利民之器,不应由一员外郎“专擅”,应“收归部堂,统一筹办”。
姜淮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他知道,水泥事业到了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刻。成功在望,但每一步都可能踩入陷阱。
他一面督促周老主事和工匠们继续改进工艺,寻找更廉价易得的替代原料,如尝试使用矿渣、煤灰等,优化流程以降低成本。
一面开始着手起草一份《水泥制造及应用则例》,试图将初步的经验固化为标准。
同时,他再次提笔,给皇帝上了一道密折。折中并未抱怨困难,而是详细禀报了试产应用的成效、当前面临的成本与标准化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
请旨于黄河沿岸择一中等险工段,进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试点,“以实战检验其效,以规模促其成本降低,并为天下河工树立范式。”
他将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寄托在了这次更具挑战性的实战考验上。他知道,只有经受了黄河的洗礼,水泥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他也才能在这场由他掀起的变革风暴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
奏折送入宫中,姜淮再次陷入了等待。京郊的窑火依旧日夜不息,但他知道,下一次火焰升腾之时,或许就将照亮一条真正不同的治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