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能量冲击时的样子,那时她的眼神比量子矩阵的光芒还要坚定。
他在她的终端上写下便签:“星核都需要休息,何况你这颗小恒星。
数据已自动保存,醒来记得喝热咖啡。”
写完又觉得不够,翻到背面画了个简单的量子纠缠符号,用荧光笔涂成光的模样——那是他们第一次成功合作解析的宇宙现象,吴皓月说“量子纠缠是宇宙最浪漫的平衡”
。
做完这一切,王星宇回到自己的控制台,调出光巢方案的详细数据。
星石记录的每个“微失衡”
案例都标注着解决方案:有的文明通过符号互补抵消熵增,有的通过能量循环实现动态平衡,最让他震撼的是光巢主星最后的计划——用母星符号核心的可控失衡,为子文明争取迁徙时间。
“原来他们不是在毁灭,是在创造延续的可能。”
王星宇喃喃自语,指尖划过屏幕上光巢主星爆炸的模拟图,爆炸产生的能量波竟形成了保护子文明的屏障,“熵增不是终点,是新生的。”
不知过了多久,身后传来轻微的响动。
他回头看到吴皓月揉着眼睛坐起来,毯子滑落到腰间,手里捏着那张便签。
她的脸颊在蓝光下泛着淡淡的红晕,目光落在背面的量子纠缠符号上,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你画的符号歪歪扭扭。”
她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掩不住笑意,“量子纠缠的自旋方向都弄反了。”
王星宇的耳朵有些烫:“熬夜画的,手抖。”
他转移话题,调出数据报告,“你看这个能量循环模型,和我们之前设计的共生系统惊人地相似。”
吴皓月凑过来看,肩膀不经意间碰到一起。
她指着模型中的能量节点:“这里的符号频率需要调整,光巢的能量单位和地球不同。”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修改轨迹,“就像量子纠缠需要相同的自旋方向,跨文明的平衡也需要找到共通的频率。”
王星宇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刚加入749局时的场景。
那时吴皓月是解析组的天才新人,总能从混乱的符号中找到规律,而他总在她身后收拾被忽略的细节。
有一次为了破解星环符号,两人在解析室熬了五天五夜,最后是靠着吴皓月现的“情感频率共振”
才成功——就像现在这样,她负责突破,他负责稳固。
“光巢学者说的‘接纳所有形态的存在’,是不是也包括我们这种互补型的合作?”
王星宇的声音很轻,几乎要被设备的嗡鸣淹没。
吴皓月的指尖顿了顿,没有回头:“量子力学里有个说法,观测者会影响被观测者的状态。”
她调出光巢方案的最终结论,“也许平衡的关键不是找到完美的方案,而是找到愿意一起调整的伙伴。”
她的指尖与他的指尖同时落在屏幕的能量核心处,那里的符号突然爆出温暖的黄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两个相互缠绕的量子。
终端自动生成了新的报告标题:《光巢非牺牲方案与地球共生理念的共通性研究》,作者栏并列着他们的名字。
窗外,玄鸟三号正平稳地穿越星尘带。
解析室的蓝光与远处漩涡的红光遥相呼应,像两个跨越时空的平衡支点。
王星宇看着吴皓月认真修改参数的侧脸,突然明白光巢学者留下的不只是方案,更是一种信念——平衡从来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有人与你并肩,在失衡的宇宙中找到属于彼此的共振频率。
吴皓月突然递过来一杯热咖啡,杯子上印着小小的量子纠缠符号:“刚热好的,这次没放你讨厌的糖。”
她的指尖碰到他的手背,像电流般轻微的触感,“我们还有很多数据要整理,小恒星需要补充能量。”
王星宇接过咖啡,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
他看着便签上那个歪歪扭扭的符号,突然觉得熬夜的疲惫都消散了。
在这片承载着光巢文明最后留言的解析室里,在蓝光与数据交织的寂静中,两个年轻的研究者正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关于平衡与共生的故事——就像那些在星石中沉睡千年的符号,终将在理解与陪伴中,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