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舒展)
火星乌托邦平原的晨曦带着铁锈色的暖意,第一缕阳光穿透稀薄的大气层,将“祝融三号”
生态站的透明穹顶染成琥珀色。
周星辰的指尖按在观测舱的舷窗上,看着下方红色沙海中蔓延的绿色——那是她培育的第四代抗辐射苔藓,正以肉眼可见的度在土壤中扩张,翡翠般的菌丝在显微镜下如网络般交织,将放射性颗粒牢牢锁在胶体基质中。
全息监测屏上跳动的绿色数据令人振奋:放射性吸附率稳定在89,覆盖面积达17oo平方米,形成火星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安全岛”
。
“第47号监测点的辐射值降至37obqkg,达到地球安全标准的19。”
周星辰对着通讯器轻声报数,少女的睫毛上还沾着培育舱的营养液,“苔藓分泌的有机络合物效果出预期,比月球基地的第三代品种活性高42。”
她调出基因序列图,第四代苔藓的dna链上清晰可见来自月球苔藓的放射性耐受基因片段,以及新导入的火星拟态植物共生基因,“爸爸当年说苔藓是‘宇宙拓荒者’,现在它们真的在火星扎下根了。”
生态站的警报声突然打破宁静,红色警示灯在穹顶下形成急促的脉冲。
林小宇的全息影像撞入监测系统,年轻科研者的额前碎被汗水浸湿:“星辰,西侧象限出现物种竞争警报!
苔藓生长度比模型预测快73,已经挤占拟态植物的根系空间。”
他放大的三维扫描图上,绿色苔藓如潮水般覆盖在紫色拟态植物周围,两者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相互缠绕的竞争态势,“拟态植物的生长激素分泌量下降21,部分幼苗出现叶片黄。”
王强的腕表在地球指挥中心出震动,全息投影中火星生态数据正以危险的斜率变化。
苔藓的扩张边界已突破预设的生态隔离带,原本规划的“苔藓净化区”
与“拟态植物培育区”
边界变得模糊,两种人工培育物种的竞争系数飙升至o87——这是749平衡协议中明确标注的危险阈值。
“启动‘物种平衡机制’一级响应。”
他转动腕表调出协议条款,祖父王启年手写的备注在屏幕闪烁:“生态修复不是单一物种的胜利,而是共生网络的平衡。”
陆玄的玉琮模型在操控台投射出动态生态链,两种植物的能量流动曲线呈现此消彼长的剪刀状。
神经科学家的指尖划过代表苔藓的绿色曲线:“它们的基因表达过于活跃了。”
玉琮纹路分解出的符号学分析显示,苔藓细胞中的辐射应激基因仍保持着月球环境下的高活性,在火星稍低的辐射水平下反而形成生长失控,“就像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弹簧,突然减压后出现过度回弹——需要引入调节因子。”
周星辰紧急进入培育舱,防护服的靴子踩在特制的网格地板上,下方就是正在疯长的苔藓群落。
她采集的样本在便携式检测仪下显示出异常活跃的细胞分裂指数,细胞壁上的放射性颗粒吸附位点几乎饱和,却仍在持续合成吸附蛋白。
“它们还在用月球的生存策略应对火星环境。”
少女调出基因编辑记录,第四代苔藓为增强耐受性,特意强化了“辐射越强生长越快”
的应激机制,“没想到净化效果太好,反而让自身失去生长节制。”
林小宇突然撞开培育舱的门,手中的低温保存箱冒着白汽:“我从月球基地带来了这个!”
箱子打开的瞬间,玉琮形的容器中盛着淡褐色的糊状物质,在火星低重力下微微悬浮,“这是月兔粪便的提取物,里面含有特殊的放线菌群落,能抑制苔藓的过度增殖,同时促进拟态植物的根系育。”
他展示的实验数据显示,这种微生物群落与两种植物都能形成共生关系,在月球基地的模拟实验中,物种竞争系数可降至o3以下。
“月兔粪便?”
周星辰的眼睛亮起来,她想起父亲周启铭的生态笔记里写过“地外生物循环的奇迹”
,月球月兔的消化系统能分解苔藓无法代谢的硅基化合物,其粪便中的微生物正是调节苔藓生长的天然抑制剂。
她迅调配稀释液,将提取物均匀喷洒在竞争激烈的边界区域,显微镜下立刻观察到奇妙的变化:苔藓的菌丝顶端开始形成休眠孢子,而拟态植物的根系则像苏醒的触须般舒展,周围的土壤中出现大量活性微生物。
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实时转播着这一幕,王强的团队正在优化“物种平衡机制”
的算法。
当苔藓生长度过阈值15时,系统自动触三项调控指令:释放月球微生物群落、调整灌溉中的氮磷比例、启动局部遮光装置模拟火星沙尘暴环境。
“这才是动态平衡的精髓。”
王强看着屏幕上逐渐平缓的曲线,“不是阻止生长,而是引导它们找到自然的节奏。”
祖父协议中“用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的理念,此刻在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