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舒展)
1992年盛夏,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巨型电子屏突然亮起749局的宣传片。
画面中,双胞胎苏文与苏武隔着千里进行心灵感应实验,量子共振探测器的曲线在屏幕上剧烈波动。
人群瞬间聚集,议论声此起彼伏:“这不是变魔术吧?”
“国家机构居然研究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
质疑声如同夏日的蝉鸣,在大街小巷蔓延。
乾峃昇看着舆情报告,眉头紧锁。
会议室里,研究人员围坐一圈,气氛凝重。
“公众的误解比学术争议更难消除,”
他摘下老花镜擦拭,“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质疑就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从今天起,启动‘科学探索之光’科普计划。”
当其冲的是电视科普节目《探秘自然》。
苏晴身着白大褂,手持显微镜,在镜头前展示高反应者林霄的肌纤维切片:“大家看,这种特殊的‘生蛋白’让他的肌肉拥有乎常人的爆力,这不是魔法,而是科学尚未完全解读的生命奇迹。”
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被打爆,既有询问实验细节的科学爱好者,也有质疑造假的观众。
节目组专门开设答疑板块,邀请周启铭、陈默等研究员在线解惑,用严谨的数据和逻辑回应每一个疑问。
与此同时,749局在国家科技馆举办“自然现象探索展”
。
展厅内,复原的电磁屏蔽舱、量子共振探测器实物模型吸引着参观者驻足。
当年轻讲解员演示历史场景重现模拟系统,通过陆承钧的描述还原出汉代市集的3d画面时,一位白老人颤抖着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类似的传说,原来这背后真的有科学在研究。”
展览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戴上简易脑电设备,尝试与同伴进行简单的脑波同步游戏,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749局开通了官方科普账号。
玄真子化身“玄学与科学”
专栏主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周易》与量子物理的关联:“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量子力学里的波粒二象性,其实都在描述世界的本质规律。”
他的直播吸引了百万观众,评论区从最初的“故弄玄虚”
,逐渐转变为“原来传统文化里藏着这么多科学智慧”
的惊叹。
然而,科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749局公布“意识与量子纠缠”
研究成果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误解和滥用。
某些保健品公司打着“量子意识能量”
的旗号虚假宣传,算命先生声称掌握了“历史场景重现”
的秘术。
面对这种乱象,749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科普辟谣行动。
陈默在新闻布会上展示调查证据:“真正的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实验验证,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骗局,是对公众信任的亵渎。”
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公众的态度悄然生变化。
在一次街头采访中,大学生李然说:“以前觉得特异功能都是骗人的,但看了749局的研究,才知道科学探索就是要挑战未知。”
退休教师张阿姨则表示:“虽然很多东西我还看不懂,但看到科学家们这么认真地研究,我愿意相信这是有意义的探索。”
1993年,749局举办次公众开放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2oo名幸运观众走进神秘的科研基地。
在实验室里,他们亲眼目睹林霄进行高反应测试,激光束闪过的瞬间,林霄如猎豹般做出躲避动作,监测仪器的蜂鸣声此起彼伏。
一位中学生激动地说:“原来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追问。”
这一年,749局收到的公众来信生了质的转变。
曾经满是质疑的信箱,如今塞满了求知的渴望:有人询问如何参与研究,有人分享自己经历的奇异现象,还有人提出独特的研究设想。
乾峃昇在办公桌上整理着信件,眼中满是欣慰:“公众认知的转变,比任何科研成果都更珍贵。”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普工作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学校将749局的研究案例纳入科学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未知的关系。
在一次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上,有学生受心灵感应研究启,设计出“脑波辅助沟通装置”
;还有人根据历史场景重现技术,开出虚拟现实历史学习系统。
这些创新成果,正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生动体现。
到了1994年,当749局布“集体潜意识”
研究成果时,舆论环境已截然不同。
主流媒体以“科学探索新征程”
为主题进行报道,学术期刊纷纷邀请研究员撰写科普文章。
公众不再盲目质疑,而是以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