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舒展)
1983年初春,《科学通报》的一篇特约评论如巨石投湖,在749局基地激起千层浪。
标题《特异功能研究:科学圣殿的海市蜃楼?》下,着名物理学家王院士措辞严厉:"
从心灵感应到历史场景重现,所谓自然现象研究缺乏可重复性实验,本质是伪科学的现代变种。
"
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配图正是749局研究"
梦境操控者"
时的脑电波监测图,旁注"
科学外衣下的玄学狂欢"
。
乾峃昇将报纸拍在会议桌上,油墨味混着会议室里的咖啡气息,形成一种压抑的氛围。
"
《人民日报》记者明天就到,"
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
周启铭,你准备的实验演示方案怎么样了?"
周启铭推了推眼镜,白大褂口袋里露出《自然》杂志的最新一期,其中收录了他关于"
脑电波量子同步"
的初步研究。
"
已准备好双盲实验,"
他的声音带着惯有的严谨,"
这次让心灵感应受试者在电磁屏蔽舱内完成图像传递,全程由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监督。
"
次日清晨,749局实验室迎来批"
不之客"
。
当《人民日报》记者李薇举起相机时,陈默已提前用金属探测器扫过全场,确保没有暗藏的信号装置。
玄真子身着便装,袖口却藏着罗盘,低声对苏晴说:"
来者中有位戴眼镜的先生,指尖有常年握笔的茧,怕是冲我们的玄学来的。
"
实验在三层电磁屏蔽舱内进行。
双胞胎苏文与苏武分别进入a、b舱,舱门关闭的瞬间,周启铭启动干扰器,确保两舱间无任何已知信号传递。
李薇透过观察窗,看见苏文盯着一组随机生成的几何图形,而苏武在另一舱内的白纸上飞描绘。
十五分钟后,两组画作被送到评审席。
中科院心理所张教授的放大镜在纸上移动:"
三次实验中,苏武准确复现了两次图形结构,一次颜色匹配——按概率计算,随机成功率不足17。
"
他的话被突然闯入的王院士打断:"
这不过是巧合!
你们的屏蔽舱可能存在未检测到的声波缝隙。
"
周启铭面无表情地调出舱内监测数据:"
次声波、电磁波、甚高频信号全程为零。
"
他指向屏幕上同步跳动的γ波曲线,"
两人脑电同步率达41,这在普通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小于百万分之一。
"
媒体的镜头转向玄真子,他正用罗盘在实验室角落测量:"
此地地脉与受试者的炁场形成共振,"
铜铃轻响,"
就像《淮南子》记载的磁石引铁。
"
王院士冷笑:"
又是这套玄之又玄的说辞,有本事拿出量化数据!
"
冲突在"
高反应"
演示时达到顶点。
短跑运动员林霄在激光束测试中,以oo7秒的反应度打破人类极限。
当周启铭展示肌电监测图时,一位电视台记者突然提问:"
是否对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
陈默立刻调出药检报告:"
七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林霄的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类型特殊,但非药物所致。
"
然而质疑并未平息。
某晚科教频道播出专题片《749局谜云》,画面中穿插着心灵感应实验的片段与街头魔术表演,画外音暗示"
所谓异能不过是高级骗术"
。
更有匿名信寄到总局,要求停止"
浪费科研经费"
的研究。
"
我们需要更硬核的证据。
"
林昭远在深夜会议上揉着太阳穴,面前摊开的是《科学美国人》对"
自然研究"
的批判性报道。
苏晴突然抬头:"
还记得德令哈集体现象中,3oo名目击者的肾上腺素同步升高吗?我们可以表这个群体生理反应的数据。
"
周启铭却摇头:"
生理反应只能证明现象存在,无法解释原理。
王院士他们要的是可证伪性——我们必须设计出能被推翻的实验假设。
"
他突然抓起笔,在白板上写下量子力学公式,"
如果心灵感应真与量子纠缠有关,那我们可以"
转机出现在三个月后的国际神经科学大会。
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