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舒展)
1978年深秋,749局基地的广播反复播放着特殊招募令,声波穿透山洞实验室的钢筋混凝土墙壁,在精密仪器间回荡。
乾峃昇将一份标着“绝密”
的文件拍在会议桌上,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全国各地关于心灵感应的传闻:双胞胎相隔千里同步感知危险、母女间莫名的情绪共鸣、战友在战场上的默契配合……“美国中情局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展‘星门计划’研究感官知觉,”
他推了推老花镜,目光扫过在场的核心成员,“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揭开心灵感应的真相。”
林昭远翻开厚厚的档案册,里面夹着数百份报名者资料:“初步筛选出37组具有心灵感应传闻的对象,包括12对双胞胎、8组亲人、17对自称有特殊感应的陌生人。”
陈默摩挲着下巴,刑侦专家的直觉让他保持警惕:“1976年南京的‘读心术’骗局,就是利用微表情和心理暗示,这次实验必须杜绝任何作弊可能。”
轮实验在完全隔离的电磁屏蔽舱内展开。
周启铭调试着新改装的脑电波同步监测仪,银色的电极片在冷光灯下泛着幽光:“仪器能同时捕捉128个脑电频段,任何异常波动都逃不过监测。”
当第一组双胞胎——16岁的苏文和苏武被分别带入相隔百米的实验室时,苏晴启动了全方位监控系统,36o度无死角的摄像头和热成像仪将实时画面投映在主监控屏上。
“开始传递图像信息。”
李砚秋将画着几何图形的卡片展示给哥哥苏文。
少年盯着卡片皱起眉头,与此同时,弟弟苏武在另一间实验室突然抓起笔,在纸上画出相似的图案。
监测仪瞬间出尖锐警报——两人的γ波出现罕见的同步震荡,频率一致达到92h。
“这不可能是巧合!”
周启铭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普通情况下,大脑同步率过3o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一!”
然而,当研究人员试图重复实验时,结果却变得扑朔迷离。
接下来的十组测试中,只有3组出现微弱的脑电波同步,且同步图案的准确率不足4o。
陈默调出监控慢放画面,突然指着屏幕:“注意苏文眨眼的频率,他每次传递信息前都会快眨眼三次,这可能是给弟弟的暗示信号。”
为了排除非语言交流,团队立刻改进实验,让受试者戴上隔音耳罩和视觉干扰眼镜,彻底切断感官联系。
更复杂的测试在地下三层的防辐射密室展开。
一对自称能感知对方情绪的母女被安排在不同房间,房间内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压都经过随机调整。
当母亲被突然播放的恐怖片刺激到心跳加时,女儿所在房间的情绪监测仪显示,她的皮肤电反应和瞳孔直径也出现同步变化,尽管女儿坚称自己并未感受到任何异常刺激。
玄真子手持罗盘在走廊踱步,铜铃突然出清脆的声响:“《太平广记》记载,至亲之间有‘心魂相牵’之象,此乃‘同频感应’的雏形。”
但心理学专家赵文轩提出了不同观点。
他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让互不相识的志愿者通过耳机接收白噪音,同时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
结果显示,在完全随机的情况下,仍有15的志愿者出现了相似的肢体动作。
“人类存在‘情绪传染’和‘从众心理’,”
他在白板上画出实验数据图表,“那些看似心灵感应的现象,可能只是潜意识层面的行为模仿。”
为了突破瓶颈,周启铭借鉴量子纠缠理论,设计了“双盲脑电波共振实验”
。
所有受试者被注射微量的神经标记物,其代谢产物会在脑电波中产生独特的荧光信号。
当两组受试者被要求同时想象特定场景时,监测仪捕捉到了跨越空间的微弱信号关联——就像两个独立的光源,在某个瞬间出现了频率一致的闪烁。
“这会不会是大脑在量子层面的信息传递?”
周启铭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就像纠缠态的粒子,不受距离限制!”
然而,严谨的实验要求必须排除所有干扰因素。
陈默带着团队对实验环境进行地毯式排查,竟在通风管道中现了极其微弱的电磁信号残留。
“有人利用次声波频率干扰实验!”
他举着频谱分析仪,面色凝重。
原来,部分受试者家属为了证明亲人的能力,私下安装了信号射器。
这个现让整个团队陷入沉默——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人为干扰有时比自然奥秘更难破解。
八个月的艰苦研究后,乾峃昇在总结报告中写道:“实验中观察到的同步行为和脑电波异常,虽无法完全排除巧合与暗示因素,但确实存在越现有认知的现象。
心灵感应可能与大脑神经共振、量子信息传递或未知的能量场有关。”
他合上报告,望向实验室窗外的星空,那里藏着无数等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