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阳舒展)
1975年盛夏,蝉鸣如沸,749局基地的空调系统出吃力的嗡鸣,却压不住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
乾峃昇将一份标着“绝密”
的卷宗重重拍在桌上,照片上,扎着麻花辫的少女眼神清澈,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与文件中令人震惊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17岁的林夏,自称能记住从出生到当下每一天生的每一件事。
“省档案馆的同志来消息,”
林昭远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兴奋,“这姑娘上个月去查阅资料,竟指出1962年某份文件的装订顺序有误,误差精确到具体页码。”
陈默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作为刑侦专家,他见过太多惊人的记忆力案例,但“过目不忘”
这种只存在于传说中的能力,还是让他瞳孔微缩。
三天后,林夏在两名特工的护送下走进749局。
她穿着朴素的蓝布衬衫,手腕上戴着褪色的红绳,面对实验室里闪烁的精密仪器,没有丝毫怯意。
李砚秋负责第一轮基础测试,她翻开厚厚的题库:“1973年8月15日,下午3点17分,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林夏垂眸思索片刻,睫毛在眼下投出细密的阴影:“那天是我初中毕业考试,数学试卷第12题印错了一个符号。
监考老师现后,临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修正版,当时阳光从东边窗户斜射进来,正好照在‘x’轴的位置。”
李砚秋立刻调取当年的考试记录,泛黄的试卷复印件上,那个被粉笔覆盖的印刷错误赫然在目。
周启铭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推着新改造的脑磁图仪凑上前:“试试这个。”
当电极片贴在林夏头皮上的瞬间,监测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剧烈震荡,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巨石。
“γ波活跃度是常人的5倍!”
他压低声音惊呼,“这意味着她的大脑在进行高强度的信息处理。”
真正的挑战在第二天。
玄真子带来一卷古籍残页,泛黄的宣纸上,蝌蚪般的西夏文早已失传千年。
“解读这些文字。”
老道士抚着长须,桃木剑上的铜铃无风自动。
林夏将纸张贴近鼻尖,轻轻吸气,仿佛在嗅闻文字的气息。
“这是一份古代药方,说用朱砂三钱、夜明砂二两,配以朔月时分的露水”
她的声音不疾不徐,却让在场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为了验证其记忆的真实性,陈默设计了一场“时光回溯”
实验。
他带着团队远赴林夏的故乡,在她儿时居住的小院里,随机指定一块青石板。
“1965年,你4岁,在这里生过什么?”
林夏蹲下身,指尖划过石板上的裂痕:“那年暴雨,石板下冲出一枚铜钱,正面刻着‘光绪元宝’,背面有朵残缺的云纹。”
当挖掘队真的在石板下找到那枚铜钱时,连见惯了奇事的陈默,后背都渗出了冷汗。
苏晴负责对林夏进行脑部扫描,ct影像显示,她的海马体异常肥大,神经元突触如同茂密的丛林。
“这就像一个无限扩容的硬盘,”
苏晴指着屏幕,声音微微抖,“但根据现有理论,人类记忆会随着时间产生偏差,可她”
她的话被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打断——林夏正在接受的记忆干扰测试中,即便身处充满白噪音的电磁屏蔽舱,她依然能准确复述出测试人员随机写下的2oo位数字。
随着研究深入,更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浮出水面。
林夏能精确描述出生时产房里的温度、护士的脚步声;能背出三岁那年街头偶遇的陌生人随口说出的诗句;甚至能根据风向和云层,推算出某个具体日期的天气。
但当研究人员试图探寻这种能力的来源时,她只是摇头:“我记事起就如此,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会自动刻在脑子里。”
玄真子在观星台推演多日后,捧着《道藏》找到乾峃昇:“《云笈七签》有言,‘灵台清明者,可纳天地万象’。
这女娃的魂魄似有特殊之处,灵台未被尘世浊气浸染。”
他的话引了激烈争论,周启铭拍着量子计算模型反驳:“这明明是某种未知的神经编码机制,说不定和量子纠缠有关!”
而陈默则始终保持警惕,反复核查林夏接触过的每一个人,生怕遗漏人为操控的线索。
三个月的密集研究后,749局的报告扉页上,乾峃昇写下批注:“林夏案例打破现有记忆理论框架,其大脑生理结构与记忆表现存在强关联,但存储机制、信息调取方式仍属未解之谜。
建议启动‘记忆宫殿’专项研究,同时监测其身体状况及能力波动。”
深夜,林夏独自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山峦轮廓。
李砚秋悄悄走近,现少女的眼角挂着泪珠。
“每天都像在过无数辈子,”
林夏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