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无人机?”
佘遵一愣,“现在国内不少军工单位都在搞,技术也挺成熟了,咱们国家这方面的水平早就世界领先了。
这领域不是已经有人做得很好了吗?怎么还要我们重新搞一套?”
他之前也考虑过涉足这个方向,但后来一想,国家现有的军用无人机无论是航程还是性能,都已经相当强悍,就没再继续推进。
“佘总,您理解偏了。”军方代表解释道,“我们想要的,不是普通的军用无人机。
而是一种能像导弹一样挂载在战机上,随行携带,随时投放的新型号。
最好能集成最顶尖的雷达和侦测系统,把战场的‘眼睛’放得更远、更准。”
这个需求一提出来,佘遵心里一震。
这要求,可比传统无人机高太多了。
能让战机带着飞,等于直接解决了航程问题,侦察范围瞬间翻倍。
还能代替侦察机执行高危任务,减少人员风险。
但他还是有疑问:“现在的军用无人机,不少都能飞一万公里,按理说够用了。
干嘛还要绕个弯,搞这种挂载式的设计?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在正式立项前,他必须把所有问题问清楚。
万一花大力气搞出来,最后军方却不用,那损失可就大了。
“道理是这样,但现实有局限。”军方解释道,“一万公里航程的无人机,个头太大,基本和战斗机差不多,甚至更大。
这种机型更适合当靶机,或者用来诱敌,真要深入敌后搞侦察,目标太大,太显眼。
而小型侦察无人机虽然灵活,可飞不远,跨区域任务根本撑不住。
所以我们才想搞这种挂载式的无人侦察机——由战机带到前线,批量投放,快速展开侦察。
既隐蔽,又高效,真正实现‘千里眼’前移。”
不过价钱还得压下来,越便宜越好,最好能便宜到让人挑不出毛病。”
说了这么多,佘遵终于听懂了军方心里到底想的是啥。
归根结底,真打起仗来,得靠这种能装进飞机里的小型无人侦察机,往前线成批扔出去,像撒豆子一样满地跑,把敌方后方摸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