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切入在三秒后。”
“重来。”
第三轮,他们终于同步。
林悦卡住时间,张昊压住侧翼,中单在反打权限亮起的瞬间出手。
系统提示:三层响应完成,断链成功。
但沈逸没让他们松懈。
“这只是理想情况。”他调出极限测试数据,“网络延迟、技能误判、走位偏差——这些都会让0.3秒的误差变成致命缺口。”
他们开始练预判触发。
沈逸调出“极速学习模块”生成的个人节奏图谱,给每人标出技能释放的惯性延迟点。
林悦的控场技能平均延迟0.35秒,张昊的位移技能有0.2秒前摇,中单的反打动作总在确认击杀后才启动。
“你们不是反应慢。”沈逸说,“是习惯等结果。现在,你们要学会在结果出现前就动。”
他们改用“预启动”模式——在敌方信号链进入1.3秒时,全员进入防御姿态,手放技能键上,身体微前倾。
这不是响应,是预判。
第一轮,林悦提前释放,技能落空。
第二轮,张昊误触拦截,暴露位置。
第三轮,他们终于找到平衡点。
当视野重叠进入1.5秒区间,蜂鸣响起,林悦技能封路,张昊同步压出,中单手指悬在反打键上,等权限亮起。
系统判定:响应误差0.28秒,达标。
“继续。”沈逸说,“练到不用想,也能做对。”
时间一点点过去。
训练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系统提示音和沈逸的指令。
“林悦,再快0.1秒。”
“张昊,压得再狠一点。”
“中单,别等,权限亮就打。”
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快,配合越来越紧。
第十轮,系统自动判定三层响应完成,反打成功。
第十五轮,他们甚至在敌方辅助刚完成微调动作时就启动了防御姿态。
第二十轮,林悦在蜂鸣未响时就释放了技能——她凭感觉踩中了1.5秒节点。
沈逸看了眼系统记录:响应误差0.22秒,团队同步率91%。
“可以了。”他说。
所有人松了口气,肩膀垮下来。
林悦摘下耳机,手有点抖,“练了多久?”
“六小时四十三分钟。”沈逸看了眼时间,“你们完成了三十七轮完整对抗,成功率达到78%。”
张昊靠在椅背上,“我脑子都快炸了。”
“但你们做到了。”沈逸调出最后一轮回放,“从今天起,‘断链’不是战术,是本能。”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准备关闭系统。
就在这时,屏幕右下角弹出一条提示:“信念值持续达标,隐藏身份加持状态维持:+5%闪避,剩余时间:至下一场比赛结束”
他没说话,只是多看了两秒。
然后按下关闭键。
屏幕暗下,训练室的灯自动亮起。
“今天就到这里。”他说,“明天同一时间,继续。”
队员们陆续起身,收拾设备。
林悦走到门口,回头问:“沈逸,我们真的能靠这个赢吗?”
沈逸站在控制台前,手指还放在电源键上。
“不是靠这个。”他说,“是靠你们现在能做到的事。”
他松开手,没关电源。
屏幕还亮着,最后一轮的回放画面定格在中单反打命中的瞬间,技能光效照亮了整个通道。
林悦没再问,转身走了。
沈逸站在原地,看了会儿屏幕。
然后他拿起水杯,喝了一口。
水是凉的,他一口喝完,把纸杯捏扁,扔向垃圾桶。
没进。
他没去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