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沈逸依赖系统辅助,胜之不武;另一方则强调陈宇明显在模仿,缺乏原创性。
沈逸未参与讨论,而是将帖内提到的六场战斗视频全部下载,导入“策略模拟空间”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拆解双方技能释放序列、走位预判节点与团队协同延迟,生成差异图谱。结果显示,陈宇战队的决策仍基于经验模型推演,而“夜莺”的每一步都源于百万次模拟的最优路径。关键差距在于——对方在“接近正确”,而他们在“逼近绝对正确”。
他保存图谱,命名为“底层逻辑对比-赛前参考”,上传至战队共享资料库。
傍晚,终端再次提示:““行为轨迹回溯”功能冷却完毕,可再次使用,是否消耗50点人气碎片追踪“狂龙”战队技术团队核心成员?”
沈逸盯着提示框,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窗外暮色渐沉,车内终端屏幕的光映在他镜片上,形成一道冷白的反光。
他没有按下确认,而是调出战队通讯录,将下周五的友谊赛信息同步至所有核心成员,并标注优先级:“S级备战任务”。
然后,他关闭所有运行界面,仅留下系统后台监控面板。陈宇的ID在监测列表中持续亮着,状态为“在线-训练中”。系统在下方标注一行小字:“目标战术创新指数持续上升,预计48小时内突破临界值”。
沈逸摘下耳机,轻轻放在桌角。战术包静静躺在手边,外层布料因长期使用已有些磨损。他伸手抚过表面,指尖触到一处细微的凸起——那是上次展会后留下的压痕。
终端屏幕忽然闪烁,新消息弹入。
是陈宇发来的最后一条私信:“别让我等太久。”
沈逸抬起手,输入三个字:
“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