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掀动的纸页被沈逸压住后,他没有松手,而是用指尖在地图边缘多按了两秒。
岩缝里的气流依旧穿行,但掩体内的空气已经凝滞成一片无声的等待。
他抬起眼,视线扫过面前五人。
前锋组a两人靠在左侧凹槽,武器贴膝,指节搭在扳机护圈外侧;林悦坐在右侧通讯终端前,耳机线顺着战术背心垂下,手指悬在加密频段切换键上方;前锋组b则半蹲在后方,呼吸调节器调至最低档,面罩上只有一层极淡的雾痕。
沈逸摘下手套,从战术腰包取出一支银灰色涂层剂,拧开盖子,在左手手背涂了一道。
液体迅延展,皮肤表面泛起微弱的哑光质感。
他将空瓶收好,重新戴上手套。
“行动开始,按序列前进。”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频道里几乎听不到回音。
前锋组a立刻起身,一人持探测仪先行,另一人紧随其后,脚步落在碎石边缘,避开松动土层。
林悦同步启动干扰装置,掌心轻推开关,终端屏幕由黑转绿,信号波形开始缓慢波动。
沈逸跟在第三位,右手握着控制器,左肩微微下沉,保持重心前倾。
系统界面在他视野右下角展开,环境感知模块不断刷新数据:地面震动频率低于阈值,红外扫描未捕捉到移动热源,风向偏西北,湿度适中,适合隐蔽推进。
队伍沿着山体缓坡下行,进入第一段监控盲区。
这里地势起伏,布满断裂岩柱,原本是天然屏障,但现在每根石柱背后都可能埋设感应节点。
行至中途,系统突然弹出预警:前方三点钟方向,距离三十七米,检测到非标准激光频段。
沈逸立即抬手,掌心朝后,全队瞬间停步。
他蹲下身,打开私人视窗,调出策略模拟空间。
输入当前地形、守卫巡逻间隔、激光射频率等参数,系统开始推演通行方案。
一千二百次模拟在三秒内完成,最优路径浮现——激光每隔四秒熄灭一次,持续时间为零点八秒。
他转身,用手语打出指令:三人一组,错位跃进,间隔两米,动作连贯。
前锋组a率先执行。
第一名队员盯着探测仪,等到警报灯由红转灰的刹那,身体前冲,翻滚入下一掩体。
第二名紧随其后,落地时膝盖微曲,未出任何撞击声。
林悦在最后,释放微型电磁雾,一团灰白色烟尘贴地扩散,掩盖了残留的体温痕迹。
沈逸最后一个通过。
他在跃起前再次确认涂层状态,确保全身无反光区域。
落地时,右腿压到一块碎石,但他顺势将重量转移至左脚,手臂一撑,稳稳伏地。
整段穿越耗时五十八秒,未触任何异常。
继续前行五百米后,队伍抵达最后一段开阔带。
前方三十米便是据点大门,厚重金属结构嵌入山体,两侧设有观察哨塔,目前处于休眠状态。
门缝下方透出极细的蓝光,说明内部供电仍在运行。
沈逸伏在一块凸起岩石后,单膝跪地,控制器贴在大腿外侧。
他接入林悦的数据流,耳机中传来细微的机械运转声,像是液压泵在预热。
“有变化。”
他低声说。
林悦点头,“声音节奏变了,不是例行巡检。”
沈逸调出潜力挖掘预警功能,系统标记出能量波动上升曲线。
门内核心系统正在加载某种强化程序,预计十五分钟后完成。
而根据情报,守卫换岗将在十二分钟后进行,届时会有七秒系统切换空档。
时间窗口在缩小。
他迅计算攻防节奏:若等换岗时刻再行动,突入时间只剩四秒缓冲;若提前强攻,则可能面对双倍守卫压力。
必须精确卡在交接瞬间。
他打开加密频段,送倒计时指令:【t-12:oo|全员静默|关闭主动信号源|准备突袭】
所有人立刻响应。
呼吸调节器关闭噪音输出,通讯设备转入被动接收模式,武器保险全部解除,但未上膛。
他们像被夜色浸透的石块,紧贴阴影,不再有任何多余动作。
沈逸盯着门前守卫的走动轨迹。
两名巡逻兵正沿固定路线往返,步伐稳定,每隔一分四十秒交汇一次。
他们的头盔上有微型摄像头,扫描范围约十米,死角集中在门轴下方与右侧排水沟。
林悦轻轻挪动位置,将干扰终端对准摄像头盲区。
她的手指在触屏上滑动,设置三级响应诱饵程序。
一旦对方试图激活备用监控,虚假信号会立即覆盖真实坐标。
前锋组a已就位东侧凹槽,一人握紧爆破钳,另一人检查脉冲干扰器电量。
前锋组b埋伏西侧,主攻手将高周波匕插入靴侧卡槽,确保拔出时不会刮响护甲。
沈逸缓缓抬起控制器,拇指悬在激活键上方。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