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能在炮火中精准判断危险,忠诚可靠到能把物资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将后勤运输视为神圣使命的模范司机。
士兵们在黑板报前讨论时,眼神里总是充满敬佩:“李师傅那次在鹰嘴崖,真是把命豁出去了”“看他保养的车,就知道是个实在人”“跟着李师傅跑过一次,他教我怎么听炮弹的声音判断落点,现在想想还后怕,当时他却一点都不慌”。
运输队长在大会上总结时,指着黑板报上的名字说:“李天佑同志告诉我们,后勤兵不是前线的配角,这条运输线就是我们的战场,方向盘就是我们的枪。把物资安全送到,就是我们的胜利!”
李天佑每次经过黑板报,都只是默默看一眼,然后转身继续检查他的卡车。他知道,这些明面上的功绩,是他在这个战场立足的根基,也是掩护那个“幽灵信使”身份的最好伪装。但他更清楚,每一次安全抵达,每一次路线优化,每一次任务完成,都意味着能多一分希望送到前线,多一个战友能活着看到胜利。
阳光下,黑板报上的红漆熠熠生辉,映照着运输兵们坚毅的脸庞。在这条钢铁动脉上,李天佑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用坚守与智慧守护胜利的象征。
后方兵站的操场上,临时搭起的主席台用木板拼成,覆盖着洗得发白的红布。横幅在猎猎寒风中舒展,“表彰先进,鼓舞士气”八个黄漆大字格外醒目。会场布置得简朴却庄重,前排的木椅留给首长和受表彰者,后排的战士们就坐在背包上,军帽整齐地放在膝盖上,两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只有风吹过旗杆的呜咽声。
运输队的战士们坐在左侧,穿着统一的军大衣,袖口磨出的毛边透着风霜;兵站工作人员戴着红袖章,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账本;右侧是从前线轮换下来的部队代表,不少人脸上带着伤,缠着绷带,眼神却格外明亮。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下来,在每个人脸上镀上一层金辉。
“下面,有请荣获二等功的李天佑同志上台领奖!”主持大会的兵团后勤部首长话音刚落,会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前排有人回过头,后排的战士们踮起脚尖,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队伍前方。
李天佑深吸一口气,从运输队的队列里站了起来。他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军装,领口和袖口的浆洗痕迹清晰可见。这是他特意从空间里找出来的,是所有衣服里保存最好的一套,胸前的口袋里还别着一支钢笔,那还是徐慧真给他寄来的。他黝黑的脸庞被阳光晒得发亮,颧骨处泛着健康的红,眼神里带着卡车司机特有的沉稳,只是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耳根悄悄泛起了红晕。
他一步一步走上主席台,军靴踩在木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在寂静的会场里格外清晰。经过台下时,李天佑看到了运输队的老战友,有人冲他竖大拇指,有人咧着嘴笑;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那是鹰嘴崖三号高地的幸存战士,正激动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感激。李天佑的心跳得有些快,脚步却依旧稳健,走到主席台前站定,挺直了腰板。
后勤部首长拿起一枚金光闪闪的二等功军功章,勋章的边缘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首长小心翼翼地将勋章别在李天佑的军装领口,冰凉的金属瞬间贴上滚烫的皮肤,像一块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热。接着,一面鲜红的锦旗被递到他手中,上面“志愿军后勤运输模范”十个金字绣得格外醒目,锦旗的边角还带着细密的针脚,显然是连夜赶制的。
“李天佑同志!”首长用力握住他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他指节发疼,声音洪亮得像敲响的铜锣,“你在铁原的炮火里,把反坦克火箭筒送进鹰嘴崖;在磐石岭的轰炸中,保住了整车的高爆弹药;在敌机的绞杀下,跑出了零事故的奇迹!”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更响亮,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你用方向盘当枪,用轮胎碾过雷区,用钢铁般的意志守住了这条生命线!”首长的声音里带着赞许,目光扫过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