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中秋将至,洛阳城里秋风萧瑟,冷风嗖嗖。窗外,枯黄的树叶像一只只受伤的鸟儿,盘旋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花儿耷拉着脑袋,干枯的树枝刮过,发出呜呜的悲声。此幅凄凉伤感的景象,不禁让阔别家乡十年,身在异地的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眼前尽是离家之景:两鬓斑白的老母亲,噙着泪花,颤颤巍巍地把自己送出家门,千叮咛万嘱咐,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张籍出身贫寒,乃一介书生。为了理想抱负,光耀门楣,他很小就远离他乡,来洛阳求学。希望学有所成,金榜题名。张籍不禁想起母亲的身子骨是否还硬朗,此时是不时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缝衣。
想到这儿,诗人心里千愁万绪、百感交织。他铺纸研墨,想写封家书。可就在执笔之际,却不知从何写起,思量一番,千言万语尽在一纸之中:母亲,您身体可好?妹妹是否已经名花有主?
天气转凉,您一定要记得添衣,儿一切安好,切为儿念。儿不孝,不能在家尽孝,我没有做好为人子的职责。待金榜题名之时,儿一定会来尽孝,让您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过上安逸舒适的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字行间都饱含诗人的深情,诗人万重心意,情诉笔端。边写边落泪,一滴泪水,便是对家乡的父老乡亲的一份思念。
终于写完了,他也不知不觉地伏案睡着了。
诗人一觉醒来,快步赶往驿站。途中遇到同乡,托付同乡帮忙送信。同乡准备上路时,诗人叫住了他,急忙把信从同乡手中夺回。轻轻拆开反复查看一番,生怕遗漏了什么。诗人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眼光扫视这封信,字斟句酌。
此时此刻,诗人望着蓝天,强忍着泪水,多么想高歌呐喊,倾诉着自己的心愿。诗人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重新递给同乡。他还是忍不住,不由得心酸,潸然泪下。同乡终于还是启程了,看着扬鞭而去的同乡,诗人泪眼蒙眬。
他看到那些凋零的花儿,再次联想到了自己年迈的母亲;看到那怒放的菊花,兄弟姐妹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再看看干枯的树,想到了身子骨不大硬朗的父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诗兴大发,挥毫拔墨地写下了《秋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这首雄奇豪迈、意境深远的诗作,你一定会悟出深刻的哲理。此诗的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王之涣。晚年,他曾做过文安县尉,品德深受老百姓的赞颂。
一次,他正在处理当天的公文,一位姓李的官员偷偷送来一对“飞天”玉器。那玉器形象逼真,玲珑剔透,是件十分珍贵的宝物。那官员对王之涣说,他的外甥因私自贩运盐巴而受囚,要王之涣手下留情,宽大处理。
王之涣没有收受他的那对玉器,并且坚决地说:“你的外甥触犯了法律,私自贩盐是犯法的,而且他勾结奸商,欺诈百姓,百姓都切齿痛恨,理应严惩。至于你的外甥怎么处理,要按条文办事,我无权来庇护他。那对玉器嘛,你带回去,别来贿赂我。”
那个官员碰了壁,拿起桌上的玉器,灰溜溜地走了。
王之涣为官期间,生活简朴,为政清廉,未曾玷污自己的灵魂,特别是在一些小事上,更可见他高尚的情操,坦荡的心胸。所以,当地的老百姓称他是“不沾不贪的清官”。在当时来说,王之涣清廉拒腐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着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小老鼠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