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成为工程师的?
是半年前!
红星轧钢厂总共有多少种机器?
四十多种!
改造了多少?
百分之八十,也就是三十多种!
半年......也就是一百八十天左右。
一百八十天,改造三十多种机器......
这个计算题,根本就不用算盘,口算都能算得出来!
平均下来,改造一种新型机器,所需要的时间,确实就只有......
五到六天!
再考虑到中间可能还有其他的研发项目,比如【红星-50复合脂】,已经一些工程里的管理工作,还有周日假期......
那摊到每一台机器上的改造时间,就更短了!
两到三天!
刘胜东说的那个数字,竟然......竟然是真的!
这个结论,就像是一柄无情的重锤,狠狠的敲打在肖志行的心脏上,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发晕!
两三天......就能完成一台机器精巧的改造?!
这个数字,在肖志行的脑海里,疯狂的回荡着!
这怎么可能?!
他下意识的,开始将这个速度,和自己的研究进行对比。
如果现在,让他肖志行带领着钢铁研究所里的团队,去改造刚才那台c630车床。
他们需要多久?
首先,需要成立一个专项课题组,至少需要五名以上的专业工程师参与进来。
然后,需要进行至少一周的理论调研和数据收集。
再然后,需要花费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和理论模型的建立。
然后就是重头戏......也就是繁琐到令人发指的模拟验算!
这中间,但凡有一个数据算错。
整个模型就得推倒重来!
就算这一切都顺利完成了,他们还需要制造出样机,不断的进行测试!
毕竟纸上的数据算的再好,也必须在现实中复现出来,不然都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整个流程下来,三四个月......都是最乐观的估计!
而且,这其中还充满了失败的风险。
最终的结果,还未必有陈宇凡做的这么巧妙,这么完美。
可陈宇凡呢?
他一个人!
两三天的时间!
这......
这中间的效率差距,已经不是几十倍能够形容的了!
这根本就是......
云泥之别!
两边完全不在同一个维度上,也失去了任何比较的意义。
肖志行越想,心里就越是感到一阵阵的冰凉和战栗。
他猛的又想起了另一个,更加让他感到绝望的事实。
刚才他们检查的这几台机器......
初轧机上的“涡流润滑系统”,涉及到的是最顶尖的流体力学。
锻压机上的“共振能量回收系统”,涉及到的是声学和高压液压原理。
车床变速箱的改造,考验的是对材料力学和齿轮动力学的理解。
而那台小小的通风风机上,都运用了不少空气动力学的知识!
钢铁......电力......材料......流体......空气动力......
虽然归纳在一起,都在工业领域的范畴之中。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学科分支啊!
每一个分支都博大精深,都足以让一个天才,耗尽一生的精力去钻研!
没有任何的工程师,可以夸下海口,说自己能够将这些内容全部都掌握。
可陈宇凡呢?
从他的这些改造方案来看,他并非是对这些学科略知皮毛。
而是对每一个领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
否则,他绝不可能设计出如此精妙绝伦、又完美平衡的方案!
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
他究竟是怎么学会这么多东西的?!
这一刻,肖志行的心里,满是难以言喻的巨大苦涩。
他终于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自己和眼前这个年轻人之间,那道如同天堑鸿沟一般的巨大差距!
陈宇凡刚才那句“一台一台慢慢来”。
或许就是字面意思,并没有夸张或者藏私。
对于陈宇凡来说,改造一台机器,或许真的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他只需要一步步的慢慢来,就足够完成整个轧钢厂全部机器型号的改造工作了。
可是,陈宇凡随手对机器的改造方案......
或许就已经是普通工程师,穷尽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巅峰了啊!
.............................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
肖志行和他带领的专家团队,彻底进入了一种......麻木的、甚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