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时之运,相生而成,亦有相克而成。生而不克,何以能循环迭运而不穷。克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即以木论,木盛于夏、杀于秋,使外之所发泄者收藏于内,是杀正所以为生也。
译文:
四季的运行,既因相生而形成,也因相克而成就。
若只有生而没有克,怎能循环运转不息。
克的作用,是节制收敛,使其积蓄能量,作为下次生发的基础。
所以说:天地有节制,四季才得以形成。
就以木为例,木在夏季旺盛生长,秋季受克制收敛,使外在发散的能量收藏于内,这种克制正是为了下次生长。
注解:
“四时之运”指春夏秋冬的流转。此段核心是“生克相成”:生为发散,克为收敛,二者缺一不可。
如木(春生夏旺)遇秋金克,并非毁灭,而是“收敛为发泄之基”,如同植物秋冬落叶储能,为来年生长蓄力。
“天地节而四时成”引自《周易·节卦》,强调克制的节度作用是自然循环的关键。
原文:
大易以收敛为性情之实,以兑为万物所说,至哉言乎?譬如人之养身,固以饮食为生,然使饮之食之,而不使稍饥以有待,人寿其能久乎?是以生与克同用,克与生同功。
译文:
《周易》认为收敛是事物本性的实质,以兑卦象征万物喜悦,这话多么精辟啊!
好比人保养身体,固然靠饮食滋养,但如果只吃不饿,没有节制,人能长寿吗?
因此生和克同样重要,克和生功效相同。
注解:
“大易”指《周易》,“兑”为八卦之一,象征喜悦,此处指收敛得当则万物安宁。
以“饮食与饥饿”为喻,说明生(饮食)需克(饥饿节制)配合,否则失衡。
此段强调生克不可偏废,克是生的必要条件,呼应“杀正所以为生”的观点。
原文:
然以五行而统论之,则水木相生,金木相克。以五行之阴阳分配之,则生克之中又有异同。此所以水同生木,而印有偏正。金同克木,而局有官杀也。
译文:
但若从五行整体来看,水木是相生关系,金木是相克关系。
按五行的阴阳属性划分,生克之中又有差异。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水生木,却有偏印和正印之分;同样是金克木,却有正官和七杀之别。
注解:
“统论”指整体看五行生克规律(如水生木、金克木)。
“阴阳分配”引入天干阴阳属性,导致同一生克关系有差异:水(壬阳水、癸阴水)生木,壬水为偏印、癸水为正印;金(庚阳金、辛阴金)克木,庚金为七杀、辛金为正官。
此段为下文官杀、偏正印的区别铺垫。
原文:
印绶之中,偏正相似,阴阳相生之殊可置勿论。而相克之内一官一杀,贤慝判然,其理不可不细详也。
译文:
印绶之中,偏印和正印作用相似,阴阳相生的差异可以暂且不论。
但相克关系中的正官和七杀,善恶分明,其中道理必须详细说明。
注解:
“印绶”为生我之五行(水对木而言),偏印(壬水)与正印(癸水)均为生扶,差异较小。
“官杀”为克我之五行(金对木而言),正官(辛阴金)为“贤”(温和克制),七杀(庚阳金)为“慝”(凶暴克制),善恶分明,是重点分析对象。
原文:
即以甲乙庚辛言之,甲者阳木也,木之生气也。乙者阴木也,木之形质也。庚为阳金,秋天肃杀之气也。辛为阴金,人间五金之质也。
译文:
就以甲乙木、庚辛金为例,甲是阳木,代表木的生长之气;乙是阴木,代表木的形体实质。
庚是阳金,代表秋天的肃杀之气;辛是阴金,代表人间金属的实体。
注解:
通过天干阴阳属性具象化:甲木(阳)为无形的生长力(如树木的生机),乙木(阴)为有形的形体(如树干枝叶);庚金(阳)为无形的肃杀之力(如秋风),辛金(阴)为有形的金属(如刀斧)。
此为区分官杀作用的基础。
原文:
木之生气寄于木,而行于天,故逢秋令肃杀之气,而销克殆尽。而金铁刀斧,反不能伤。木之形质,遇金铁刀斧斩伐无余,而肃杀之气。只可外扫落叶,而根柢愈固。此所以甲以庚为杀,以辛为官,而乙则反是也。火与金亦然。
丙为阳火,融和之气也。丁为阴火,薪传之火也。秋天肃杀之气,逢阳和而融之,而五金不畏阳和。人间金铁之质,逢薪火而镕之,而秋气不畏薪火。余可类推矣。
译文:
木的生气依附于木而运行于天地间,所以遇到秋天的肃杀之气(庚金),会被彻底克制;而金属刀斧(辛金)反而不能伤害它。木的形体实质,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