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不能放弃了,艺考已经变天了,葛兴言我建议你明天请假吧。”
【葛家老三:我错了老大!】
【琴弦五十声:哈哈哈,赶紧请假吧。】
【匹夫无不报之仇:先默哀了】
一顿李安接回刚才的话,“做数学题不能硬套公式,但弹钢琴可以啊,都不用硬套公式,反正音符节奏就在那,诶,我音没弹错,节奏没弹错,然后就弹过去了,还挺好听,妙不妙。”
【云端的你:哈哈哈哈,妙啊】
【加把劲国王 ovo:具象化了】
【饼干:原来我就是这么把曲子练下来的】
【羊了个羊:但是嘞】
李安:“但是呢,唉我问问有没有这种情况,就一首奏鸣曲,你就练,有的地方练得挺顺,弹出来听着也顺,可就是一些地方,音符没问题,节奏没问题,奏法也没问题,弹得都对,就是弹出来自己觉得有点怪,可又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有没有这种情况?”
‘1’字刷屏。
海涛:“我去,你们也太恐怖了吧,人均专业啊。”
李安:“问题就在这了,数字没办法骗自己,因为有参考答案, 1就是 1, 2就是 2,可音乐没有参考答案,除非你错音错节奏了。”
“练奏鸣曲嘛,通常呈示部在主调上以一个主题开始,随后转至属调上的第二主题,反复之后到发展部,主题在各种调性中分裂再组合,结束时返回主调,到了再现部第二主题出现在主调,最后是一个视情况而定的结尾,结束。”
“这就是所谓的奏鸣曲公式,但是各位记住,奏鸣曲是在变化中发展到今天。”
“绝对没有一套固定的解构方式能应对所有情况,海顿也会只使用一个主题,莫扎特也有一个爱好是喜欢用全新的主题来标明转向属调的变化,贝大爷早中晚期的奏鸣曲作品在结构上更是花样百出,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学一首曲子,不管是什么时期的作品,什么体裁的作品。”
“我们为什么说要学,学什么?只是把音符节奏弹对,做出强弱,仅仅是这样吗?”
“我认为我们要学的是一种阅读方式,一种理解方式,当只有知道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特点,才能知道他中后期作品的变化发生在了哪里,而不是听别人的评价,都说贝多芬晚期作品每一部都是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庞然大物,晦涩在哪,又大在哪?仅仅是因为在演奏难度上吗?”
“我当然不是否认那几首作品确实在技术上有难度,所以我们更要避免,避免先入为主地给音乐下定义,避免给一首作品下定义,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微笑,摆平心态,放慢脚步,跟随着作曲家留在泛黄纸页上的音符指引,一起再重温一段绚烂时光,其实所有的秘密都早已被留在了那漫长的岁月里。”
“无论是奏鸣曲,还是别的什么。”
随着李安话音落下,老汤情不自禁地跟着鼓起了掌。
【哎哟哟哟:李老师您别说了,我买还不行么】
【拔剑吧老爹:跪了】
【立春宝宝呀:哎,长得帅也就罢了,弹得好也就罢了】
【 Ruby:李老师讲得太好了】
【自由与艺术:真高人】
【云端的你:啊啊啊啊!】
【可乐不加冰:这是能免费听的东西吗!!】
【风轻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