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当掌声响起(4 / 5)

,也有说巴赫的,马勒的,还有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气氛非常好,好像大家彼此之间都很欣赏对方的品位。

    轮到秦勇,秦勇说舒伯特,他这一张口,他立马就察觉到了一些人的异样眼光,那目光就好像是在说这个大叔的口味,呵呵呵。

    没关系,反正秦勇就是陪朋友来的,大家也不知道他的身份,他也没有下一次。

    结果轮到一个在群里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小男生,看着二十出头的模样,说自己最喜欢莫扎特。

    秦勇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答案让小男生成了焦点,引起了“群嘲”。

    就好像听莫扎特喜欢莫扎特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每个人都像是想对此评论两句,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格调。

    秦勇当时只觉有些悲哀,这些年轻人的学历都不低。

    思想却如此狭隘。

    他不相信喜欢肖邦老柴的会不喜欢莫扎特。

    他们难道不知道肖邦的偶像是莫扎特吗?

    他们难道不知道柴可夫斯基把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称为奇迹吗?

    就算做不到爱屋及乌,就算品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进化。

    但是学会加减乘除之后就应该忽视123的存在吗?

    最后,不管是穆扎,还是莫扎特,他的音乐真的不够动听吗?

    不该。

    在这个物质最丰硕、精神最贫瘠的时代,自我标榜已经变得像食物一样不可或缺。

    音乐作为全世界的公共语言也不能独善其身,它可以与一切话题挂钩,并作为一种独特的品位符号而独立存在,甚至升华。

    因为语言的尽头,是doremi。

    到了这里,媒体的功劳也就随之显现。

    因为莫扎特的故事,是特么的神童,是天才,而莫扎特的气质,是逗比,甚至在一些人的嘴里是普鲁东。

    前者来自课本,后两者来自哪里?

    秦勇算得上国内头一批接受正规古典音乐教育的人群,那会儿多单纯,小步舞曲就是小步舞曲,练习曲就是练习曲,贝多芬就是贝多芬,肖邦就是肖邦。

    秦勇知道自己和老柴的趋向一致都是高中的事情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古典音乐以高速传进千家万户。

    听不懂啊,但新潮嘛。

    音乐听不懂,故事总能听懂。

    于是渐渐地,这些个音乐家的故事就变得比他们音乐本身还要有趣了。

    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故事。

    但大家似乎只喜欢自己喜欢的故事,喜欢身边没有的故事。

    我们周围不缺神童,不缺天才,甚至排斥神童,排斥天才,我们都爱逗比,但我们身边又根本不缺逗比。

    我们缺少的是远在天边的云雨。

    肖邦的故事元素是什么?

    是美丽,是云愁,是独秀,是伤感,是逃亡的一生,是爱而不得的一生。

    李斯特的故事元素是什么?

    是钢琴之王

最新小说: 震惊!开局校花给我生了三胞胎 这个明星只想学习 同时穿越:全是深渊难度 华娱从代拍开始 全职法师:召唤黑龙天,神力之巅 从影评人到文娱大佬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谁让他办案的? 重生美利坚,我是华尔街传奇空头 满级大佬混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