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是这么骂我们的。”
“那时候他们恨不得出兵墨西哥去帮助毒贩,但事实证明,正义永远站在我怕们这边。”
“这些人…为了利益,都宁愿说毒贩是善良的,你看着吧,也许要不了多久,就有一帮人要为毒贩开始洗白了!”
果然如他所言。
联合国会议休会的第三天,欧洲大陆的早报摊前挤满了驻足的市民。
《巴黎时报》头版用加粗黑体印着“贫民窟里的“老实人”,配图是个穿着洗得发白衬衫的中年男人,他低头坐在破旧的木椅上,身后墙壁上挂着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少年穿着校服,女孩扎着羊角辫,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手里攥着褪色的十字架。
文章里,记者“深度采访”了这位名叫阿曼多的毒贩邻居。
“他从来不大声说话,每天早上都会帮隔壁的老太太提水,”邻居在文中声泪俱下,“他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父亲的腿是去年在工地摔断的,家里连面包都买不起,不贩毒怎么活?那些警察冲进来的时候,他还在给母亲熬药,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
“我们都是老实人啊!”
几乎同时,英国《每日电讯报》推出了专题报道《枪口下的“无辜者”:罗西尼亚贫民窟的生存真相》,记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毒贩“罗尼·马龙”的日常:“他会给贫民窟的孩子分糖果,会帮商贩看摊子,甚至在暴雨天把流浪狗抱进自己的小屋,那些被搜出的可卡因,他说只是帮“朋友”暂时存放,他根本不知道那东西会害死人。”
报道结尾,记者还附上了罗尼·马龙妹妹的手写书信,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哀求:“求求你们放过我哥哥,他是为了养活我们才做错事的。”
这些“悲情故事”像病毒一样在欧洲媒体间蔓延。
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了毒贩家属在贫民窟外举着“还我亲人”标语的照片,意大利《晚邮报》则抛出“禁毒不该以毁灭家庭为代价”的评论,字里行间都在暗示:毒贩的恶,源于贫穷与无奈;而墨西哥和巴西的“铁腕”,才是破坏人权的根源。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反墨情绪浓烈的《达拉斯晨报》更是将矛头直指维克托。
头版头条标题刺眼——《墨西哥“暴君”的杀戮逻辑:用子弹掩盖治理无能》,文中引用“匿名外交人士”的话,声称“墨西哥禁毒战争中存在大量滥杀平民的行为,那些所谓的‘毒贩尸体’,有三成是反抗政府的普通民众”。
报纸还特意附上约阿希姆在联合国会议上怒斥欧洲代表的照片,配文辛辣:“这个连“双标”都能说出口的政客,眼里根本没有生命权。”
墨西哥国家宫的花园里。
维克托停下脚步,指尖轻轻拂过身旁修剪整齐的冬青枝叶,“又要入秋了啊!”
卡萨雷跟在他身后,轻轻应了声,迟疑了下开口:
“老大,欧洲那边的舆论已经完全歪了。”
卡萨雷把报纸递过去,指尖点在《巴黎时报》那张“老实人阿曼多”的照片上,“我们的情报部门查到,给这些媒体提供‘独家线索’的,是几个挂着‘人权组织’名号的机构,背后全是欧洲老牌财团在资助,就是之前红皮鞋事件里,被我们端掉了南美毒品分销网络的那几家。”
维克托接过报纸,目光扫过那些刺眼的标题,嘴角却忽然勾起一抹淡笑。
他抬头看向花园深处那座青铜雕像,那是墨西哥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伊达尔戈。
“卡萨雷,你觉不觉得现在这局面,像极了一战前的阵营划分?”
他声音里听不出丝毫焦虑,“一边是抱着既得利益不肯撒手的老牌势力,一边是想打破旧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