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他放低姿态,温和待人,是为了让乡邻感受到尊重与友善,减少身份差异带来的隔阂,让社群充满温暖。比如,当邻里遇到困难时,他主动提供帮助,不张扬、不图回报,这正是 “仁者爱人” 的具体表现;当乡邻间出现矛盾时,他以包容的态度化解分歧,维护社群和谐,这也是 “仁” 的要求。孔子曾说:“仁者,爱人。” 他在乡党间的 “讷”,正是将 “爱人” 的情感融入到言行中,让 “仁” 在社群中落地生根。
在朝堂上,孔子的 “辩” 同样是 “仁” 的体现。他清晰表达观点、严谨履行责任,是为了帮助国家做出正确决策,改善百姓生活,实现 “仁政”。比如,他向君主阐述 “为政以德” 的观点,是希望君主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减轻赋税、重视教育,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反对季氏僭越礼制祭祀泰山,是为了维护国家礼制的稳定,避免社会秩序混乱,最终保障百姓的利益。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他在朝堂上的 “辩”,正是主动践行 “仁” 的表现,将 “仁政” 的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种以 “仁” 为内核的言行选择,让孔子的 “讷” 与 “辩” 不再是单纯的礼仪表演,而是充满了真诚的道德情感。无论在何种场合,他的言行都围绕着 “关爱他人、造福百姓” 的初心,从未改变。这种 “外在变而内在不变” 的智慧,让他的处世之道既有灵活性,又有坚定性,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以 “仁” 为内核,灵活调整自己的言行。比如,在社区生活中,我们以温和、友善的态度与邻里相处,是为了践行 “仁”,让社区充满温暖;在工作中,我们以专业、负责的态度完成任务,是为了践行 “仁”,为团队、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有以 “仁” 为内核,我们的言行选择才能真正符合道德规范,才能真正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益处。
(三)“和” 与 “责” 的统一:内外之衡的现实意义
孔子 “内外之衡” 的处世哲学,本质上是 “和” 与 “责” 的统一 —— 在私人社群场合追求 “和”(和谐),在公共政治场合承担 “责”(责任)。这种统一,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任何时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要 “和” 与 “责” 的共同支撑:“和” 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责”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古代社会,乡党是百姓生活的基本单位,乡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孔子在乡党间的 “讷”,正是为了维护乡党之 “和”,让百姓能够在和谐的社群中生活,减少矛盾与冲突。而宗庙朝廷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场所,官员履职尽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孔子在朝堂上的 “辩”,正是为了推动官员承担 “责”,让国家能够在正确的治理下发展,改善百姓生活。“和” 与 “责” 的统一,让古代社会既有稳定的基础,又有发展的动力,实现了相对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和” 与 “责” 的统一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像孔子那样,在社区生活中放低姿态、温和待人,以 “讷” 维护社区之 “和”,让居民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履职尽责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我们需要像孔子那样,在工作场合清晰表达、严谨履职,以 “辩” 承担岗位之 “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如,社区志愿者在社区中开展服务时,会以温和、耐心的态度与居民沟通,了解居民的需求,帮助居民解决困难,这正是以 “讷” 维护社区之 “和”;而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会以专业、负责的态度完成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团队讨论,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这正是以 “辩” 承担岗位之 “责”。“和” 与 “责” 的统一,让现代社会既有稳定的社区环境,又有高效的工作效率,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四、古今传承:孔子处世智慧的当代践行
孔子 “处下则讷,居上则辩” 的处世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依然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光芒。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到企业员工的职场工作,再到公职人员的履职尽责,无数人都在践行着这份智慧,用 “讷” 与 “辩” 的灵活选择,维护和谐、承担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