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了教训。
他需要留着国师来帮助自己决策。
同时,此举也有意挽回他先前失去的形象。
於是明帝一纸令下,国师就重新回到了辅政的位置上。
接下来关於大武境内的各种决策。
明帝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就会与国师一同商量,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他被说服。
这让明帝潜意识里,对国师生出了一种认同感。
不过,作为帝王的骄傲,让他不愿意直面这个现实。
明帝更倾向於。
这是自己脑海中早就有的想法,只是经由国师之口说出来罢了。
要不然,底下人为何只歌颂他的功德而不提国师呢?
晋帝一直关注着大武的内情。
他得知了明帝主政之後做的一系列傻事,原本有些郁闷的心情瞬间得到了慰藉。
登录用户的「站内信」功能已经优化,我们可以及时收到并回复您的讯息,请到用户中心-「站内信」页面查看!
这种蠢货,果然还是被自己保护得太好了。
光他自己知道还不够。
晋帝又命人大肆替明帝宣传,成功让这位昔日的帝王在大晋之内名声扫地。
何不食肉糜?
这五个字成了对明帝的评价。
至於国师事後的拨乱反正。
晋帝作为他多年的老对手,自然清楚对方的路数。
明帝今日的犯蠢,肯定少不得国师推波助澜。
只是,二人的能力根本不是一个段位的。
明帝这种,便是被人卖了都得帮着数钱,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权力,他亲手又送了回去。
即便那些所谓的“美名”又回到了他的身上。
但以晋帝对国师的了解。
他愿意让明帝占便宜,只可能是挖好了更大的坑给他。
只怕,这家伙收获一点美名的代价,是将来收获了更多的恶名。
晋帝冷眼旁观。
再没有什麽,比亲眼看着背叛者自食恶果更让人觉得痛快的了。
……
五年之後。
大武境内的儒生,开始向百姓推行儒门的释义。
那就是约束个人欲望,禁止骄奢淫逸。
所有人都要以古代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消息传出,又是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动荡,尤其是那些本来生活条件很好的人,这下得被迫吃苦了。
他们一打听,发现这道命令来自那位沽名钓誉的皇帝陛下!
本意是贯彻落实“忠君爱国”。
那就没得跑了!
大武百姓亲眼见识过“明帝”和“国师”的治国水平。
相较於国师,明帝可以说是昏招频出。
他唯一做过的正确的事情,就是让国师辅政。
从那之後,大武才算是恢复了正常。
但所有人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