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母亲丁盼云的牵线搭桥,再加上样品确实出色,王慧,对陆青阳带来的毛呢大衣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她拿着样品反复查看,爱不释手。
“小陆啊,不瞒你说,你设计的这大衣,款式、面料、做工,真是没得挑,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王慧主任放下大衣,语气却带上了一丝顾虑,“但是……正因为它们这么好,成本高,定价肯定就低不了,咱们百货大楼的顾客虽然比别处消费能力强些,但一下子接受这么……这么新颖又价格偏高的款式,我还是有点担心销路,这好东西,要是因为价格高,积压在仓库里,那就太可惜了。”
王慧的担忧非常现实。
她认可产品,但作为采购负责人,她必须对销售业绩负责,担心高端款式在普遍追求朴实、消费观念尚未完全放开的环境下会“叫好不叫座”
。
陆青阳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理解王慧的顾虑。
他语气沉稳地分析道:“王阿姨,您的担心非常在理,不过,我这衣服的价格不高,大伙儿都可以接受。”
陆青阳报了一个价格,简直把王慧都惊呆了。
这么好的质量,价格却并不是很高,只要十九块九。
“那行,我给你安排一个柜面,就卖这些大衣,先试试看。”
“行!”
……
货很快就送到了百货大楼,王慧主任也守信地安排在了相对显眼的位置。
然而,情况却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火爆。
崭新的柜台前,偶尔有人驻足,远远地看着那几件挂着的呢子大衣,眼中流露出惊艳和喜爱,但真正上前询问或触摸的人却寥寥无几。
“妈,你看那大衣,真精神!”
一个年轻姑娘小声对母亲说。
“看看就行了,十九块九呢!
够家里两个月菜钱了,再说,这样式是不是太……扎眼了点?”
母亲拉着女儿快步走开。
类似的对话在不断上演。
售货员小张起初还热情地介绍:“同志,看看大衣吗?穗城来的新产品,质量好着呢!”
但换来的多是警惕的打量和快的摇头。
几天下来,一件都没卖出去,小张心里也郁闷坏了,对着隔壁柜台的同事嘀咕:
“这么好的东西,价钱也实在,怎么就没识货的人呢?”
确实,如今的消费环境依旧保守。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二十块是一笔需要反复掂量的“巨款”
,购买一件如此“时髦”
的非必需品,需要巨大的勇气。
而且,长期的物质匮乏和政治氛围,让人们习惯于“随大流”
,对过于突出和新鲜的事物本能地保持观望。
之前学校里夸赞沈茉的同学,真让她们自己掏钱买,几乎没人能做到。
陆青阳来柜台转了一圈,立刻明白了症结所在。
光把衣服挂在那里是不够的,需要打破顾客的心理壁垒,需要一个他们信任的能直观展示效果的“媒介”
。
12月,华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内搞经济活动的浪潮开始了。
在大伙儿热火朝天的开始搞经济的时候,陆青阳已经布局好了一切。
趁着这个机会,陆青阳想了一个法子,让沈茉穿着那件驼色的毛呢大衣,安静地站在大衣柜台附近,偶尔自然地整理一下衣襟,或者翻阅一下旁边的商品宣传画报。
她不需要吆喝,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广告。
一个高挑、清丽、充满书卷气的年轻女孩,穿着一件剪裁精良、颜色温润的大衣,亭亭玉立地站在那儿,本身就是一道极其吸睛的风景线。
这画面,比任何文字说明和推销话语都更有说服力。
沈茉一开始还不好意思:“青阳,你觉得这样能成功吗?”
“放心好了,你看着。”
陆青阳胸有成竹的说道。
很快,效果就显现了。
“诶,你看那姑娘穿的大衣,是不是就是那边柜台挂的那种?”
有人悄悄指着沈茉,问身边的同伴。
“好像就是!
哎呦,穿上身可真好看!
显得人多挺拔,多斯文!”
“走,过去看看……”
越来越多的人被沈茉身上的效果吸引,终于鼓起勇气走向柜台。
“同志,那姑娘穿的那种大衣,还有吗?”
一位中年女教师模样的顾客问道。
“有!
有!
就是咱们这儿的,驼色的,给您拿一件试试?”
售货员小张立刻来了精神。
柜台前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
一件、两件、三件……大衣终于开张了,而且势头越来越好。
售货员小张忙得团团转,脸上却乐开了花。
好的,这是接下来的续写,贴合1978年的时代背景:
沈茉这个“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