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乾隆略显疲惫的面庞。
他刚刚批阅完大臣们呈上的折子,正准备稍作休憩,却见进忠快步走来,在身前跪倒行礼。
乾隆见状,心中已然明了。
在他御前侍候的人当中,唯有进忠对后宫和前朝的八卦饶有兴趣,不仅如此,连民间的奇闻异事也不放过。
然而,进忠虽好此道,却颇有分寸,绝不会将自己所知之事随意传播。
相比之下,王钦和李玉二人,心思全然不在御前,自然留不得。
乾隆暗自思忖,进忠虽有些小毛病,但对自己这个主子倒是忠心耿耿,只是偶尔会有些唠叨,无论听到什么都要向朕禀报一番。
念及此处,乾隆缓声问道:“你又听到什么了?”
进忠闻言,赶忙叩头,然后满脸谄媚地说道:“皇上,您也知道奴才素来喜欢在民间搜集些奇闻趣事,而且奴才在后宫和民间都有些眼线,这事儿您也是知晓的。
可这次,奴才真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生如此大事啊!”
乾隆听到后,脸色一沉,声音略微提高地问道:“生了什么事情?”
进忠见状,连忙跪倒在地,战战兢兢地对着乾隆说道:“启禀皇上,奴才在民间的眼线传来消息,最近民间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情况,而且其中有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死人的现象。”
乾隆闻言,眉头微皱,追问道:“什么叫做大面积的干旱?还有死人了?为何军机处没有上报此事?”
进忠的声音带着一丝哭腔,继续说道:“皇上,京城这边确实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但是河南、河北、甘肃等地都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许多百姓颗粒无收啊。”
乾隆的脸色愈凝重,他沉默片刻后说道:“可是今年的税收不是已经收上来了吗?”
进忠赶紧解释道:“皇上,奴才也对此感到难以置信,但经过派人查实,下面传来的消息确实如此。
不过,税收方面倒是没有问题,都是各地官员从农户那里强行征收而来的,甚至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朝廷的备用粮。”
乾隆听完,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你再说一遍?”
进忠吓得浑身一颤,连忙磕头道:“皇上息怒,奴才所言句句属实,先帝时期准备的备用粮被人私自挪用了。”
乾隆怒目圆睁,眼中满是怒火与震惊,“好大的胆子!
竟敢挪用朝廷备用粮,这是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置社稷安稳于不顾!”
进忠趴在地上,身子抖如筛糠,“皇上,奴才还听闻,挪用备用粮的可能是几位手握重权的大臣,他们与地方官员勾结,中饱私囊。”
乾隆紧握双拳,指节泛白,“朕定要彻查此事,将这些贪赃枉法之徒一网打尽!”
他立刻站起身来,大声吩咐,“传朕旨意,宣军机大臣即刻进宫商议此事,另外,派得力官员前往受灾之地,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进忠领命后,忙不迭地退下。
乾隆在殿内来回踱步,心中悲愤交加,他一直致力于打造盛世,却不想竟有如此蛀虫在暗中作祟,他暗暗誓,定要严惩这些人,还百姓一个公道,还天下一个太平。
元初和远徵正在下棋,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棋盘上,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下一步的走法。
就在这时,进忠前来向他们汇报事情。
元初手中拿着棋子,沉思片刻后,缓缓地将其落下,然后若有所思地说:“这棋子已经下去了,只是不知道这盘棋局接下来会如何展呢?”
远徵看着棋盘,微笑着回答道:“其实这棋局的走向早已注定,无论我们如何落子,最终的结局都不会改变。
不过,你说如果乾隆知道他费尽心力扶持的母族,竟然对先帝时期就下旨存储的‘每年存备用粮,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动’的粮食动手脚,他会作何感想呢?”
元初听后,眉头微皱,沉默片刻后说道:“我确实没有想到,原本以为没有了乌拉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就不会再有其他势力来搅乱朝局。
可谁能料到,居然还有一个李家。”
她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乾隆自上位以来,心中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生身母亲。
也不知道是谁给他造成了这样的错觉,让他坚信李金桂是爱他的。
于是,他想尽办法给母亲一个名分,给予母族无上的荣耀。
然而,这份荣耀真的是好事吗?”
元初想起李家所做的种种事情,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和愤恨。
远徵轻抿一口茶,缓缓道:“乾隆对母族情深,却不想养出了一群贪婪之徒。
如今这挪用备用粮之事,若被他查明是李家所为,怕是会痛心疾。”
元初微微点头,“是啊,他一心想要弥补母亲,却让母族成了祸国殃民的存在。
只是这背后或许还有更深的阴谋。”
正说着,进忠又匆匆赶来,神色慌张,“两位主儿,不好了,有消息传来,前往受灾之地放粮的官员途中遇刺,粮食也被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