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和宋莹闻听此言,不禁诧异道:“你们张阿姨难道不让姗姗读书了?”
元初连连摇头,说道:“那倒不至于,张阿姨只是希望姗姗姐去读中专,不想让她继续读高中了。”
远徵紧接着又道:“不过吴叔叔在小军的苦苦哀求下,倒是同意姗姗姐继续读下去,可张阿姨却不答应,姗姗姐担心张阿姨会暗中使坏,就跟老师说了,谁承想这次的担心竟然成了真,考试结束报完志愿后,张阿姨就迫不及待地找到老师,妄图给姗姗姐更换志愿。”
黄玲失声惊呼:“啊?”
宋莹则是满脸不屑,冷笑道:“张阿妹这是自己女儿没考上高中,就见不得姗姗好啊。”
黄玲听到后,这才恍然大悟,说道:“老吴不是已经同意了吗?”
宋莹冷哼一声,说道:“老吴同意有何用?家里的财政大权可都掌握在张阿妹手中呢。”
元初又补充道:“张阿姨是看上了吴叔叔手里厂办学校的名额。”
远徵气愤地说道:“她就想着让姗姗姐去中专,然后把厂办学校的名额留给她自己女儿,也太自私了。”
黄玲皱着眉头,担忧地说:“那姗姗姐现在怎么办,志愿能被她换了吗?”
元初叹了口气,“老师倒是没同意她换志愿,可张阿姨不依不饶,还在闹呢。”
这时,宋莹眼睛一亮,说道:“要不咱们帮姗姗想想办法,让她能顺利读高中。”
黄玲点头称好,“对,咱们一起出出主意。”
远徵思索片刻后说:“要不咱们去找妇联的人劝劝张阿姨,说不定她能回心转意。”
元初却摇摇头,“张阿姨那么固执,怕是劝不动。”
宋莹灵机一动,“我们可以找厂里的领导反映反映情况,说不定领导能出面协调,让姗姗能继续读高中。”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当下便决定一起去为姗姗姐争取继续读高中的机会。
说完吴姗姗的事情后,林武峰看着庄英,若有所思地问道:“庄老师,我听说最近很多下乡的知青都开始陆续回城了,这是真的吗?”
庄英闻言,微微抬起眼镜,露出一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睛,他轻声说道:“嗯,确实如此。
最近政策有所放开,之前下乡的知青们都将陆陆续续地返回城市。
这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繁忙。”
一旁的宋莹听到这里,不禁插话道:“是啊,我也注意到了。
最近厂里有不少人都在四处打听工作的事情呢。”
这时,远徵突然插了一句嘴:“我听前院的李叔叔说,只要有人愿意接收或者有工作安排,就可以把知青接回来。”
庄英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远徵的说法,接着补充道:“远徵说得对,但这其中也是有一些要求的。
相对而言,单身的知青更容易回城,因为他们没有家庭的牵绊。
而且,最近也有不少下乡知青选择离婚后回城的例子。”
庄英顿了顿,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继续说道:“不过,现在政策的变化很难说,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新的调整。
而且农村的口粮有限,知青们回城也是为了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
我听说云南那边的知青已经闹过好几次了,不知道我妹妹在那边会不会受到影响。”
黄玲听到这样说后心中猛地一紧,要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小姑子关系是不错的,当年要不是婆婆的偏心自己的小姑子是不会下乡的。
想到这里黄玲的心中有过一丝的忧虑和担心。
而一旁的大人们则是在思考知青回城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不过这些话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探讨的。
吃完饭,林叔叔一家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留下庄英和黄玲在饭桌上闲聊。
他们回忆起过去,庄英感慨地说:“当年要不是因为那场意外,下乡的人就不会是烨林了。”
正当他们沉浸在回忆中时,远徵从房间里走出来,准备去上厕所。
他路过客厅,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对话,便插话道:“你直接说是因为阿公阿婆的偏心就是了。
不过爸爸,知青现在可以回城了,姑姑是不是也能回来了呢?”
庄英摇了摇头,无奈地说:“哪有那么容易啊。”
远徵接着说:“我觉得就算姑姑不回来,她也肯定会想办法让鹏飞回来的。
毕竟苏州的教育资源比贵州好太多了,对鹏飞的成长更有利。”
庄英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那样也好,读书好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远徵思考了一下,继续说道:“我觉得你和妈妈还是别想太多其他的事情了。
现在你们应该考虑的是,如果鹏飞真的回来,他住哪里呢?你不会觉得阿公阿婆会留下鹏飞吧?要是阿公阿婆不留鹏飞,那鹏飞又能去谁家呢?”
黄玲满脸狐疑地问道:“不会吧?”
庄英也随声附和道:“远徵啊,就算你对阿公阿婆的某些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