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注意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尽管果郡王并未在朝中身居要职,但皇上对他却是格外器重,屡屡派遣其外出执行重要公务。
这种乎寻常的信任与重用,让不少人心生疑惑。
而那些头脑敏锐、思维敏捷之人,则从这一情形中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他们不禁暗自揣测,先帝的诸位阿哥与果郡王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微妙关系。
至于这股不对劲究竟体现在何处呢?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近来果郡王的纳妾之举变得频繁起来。
特别是当皇上安排果郡王出城公干之后,诸位王爷便会瞅准时机,纷纷向皇上进言:“十七弟此次差事办得甚是出色,实乃我朝之幸事啊!
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至今十七弟仍未有子嗣传承香火,此乃关乎皇室血脉延续之大计。
依臣等愚见,倒不如赐予十七弟一名佳人,也好为我皇家开枝散叶,繁荣昌盛。”
面对众人如此这般的谏言,果郡王允礼又岂能毫无察觉?若此时的他依旧未能洞悉其中的蹊跷之处,那可真是枉费了他自幼接受康熙帝悉心教导所培养出的聪明才智和机敏洞察力。
身为康熙皇帝亲自调教出来的精英子弟,允礼自然不会轻易被这些表象所迷惑。
他深知,在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定然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和玄机。
允礼心中早已明了,自从胤禛多次派遣他去处理那些棘手至极的事务,以及在他成功办妥差事之后,屡屡赐予他女子时,他便深知自己与额娘精心谋划的那盘棋已然被对方洞悉。
怀着满心的忧虑与疑惑,允礼匆匆赶往舒太妃清修之地——甘露寺。
当允礼抵达甘露寺时,只见舒太妃正于庭院之中静心打坐。
待允礼将来龙去脉向母亲一一道来之后,舒太妃微微睁开双眼,沉默半晌,方才缓缓开口问道:“允礼啊,你当真确定自身并无继承大统之可能?”
允礼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应道:“儿子可以确定。”
听闻此言,舒太妃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但很快又恢复平静。
她凝视着允礼,轻声说道:“既然如此,你且先回吧。”
允礼闻言,不禁面露惊讶,忙唤道:“额娘……”
然而,舒太妃只是摆了摆手,再次重复道:“你回去吧。”
见母亲心意已决,允礼只得黯然转身离去。
待到允礼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舒太妃突然仰头狂笑起来。
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庭院里,显得格外凄厉。
笑罢,她颤抖着双手从怀中掏出一支精致的簪子,正是当年康熙帝所赐之物。
舒太妃紧握着簪子,泪水潸然而下,喃喃自语道:“这便是你曾对我许下的诺言么?说是定会将世间最好的一切给予咱们的孩儿!
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场虚妄罢了。
我方才明白,为何你会断言允礼不会遭受下一任帝王猜忌;也终于知晓,你之所以应允我在你离世之后离宫,并将暗卫交付于我,原来皆是早有预谋!”
舒太妃哭够后,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她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无论如何也要为儿子谋一条出路。
于是她秘密召集了曾经的心腹旧人,这些人都是当年康熙在世时深得信赖的忠仆。
他们暗中商议,决定从果郡王的那些妾室入手。
舒太妃命人悄悄调查这些女子的底细,现她们大多来自一些势力复杂的家族,背后隐隐有着当今皇上的影子。
允礼这边,虽不知母亲有何打算,但他也没闲着。
他借着纳妾之事,故意亲近那些妾室背后的家族,试图从中找出皇上针对他的真正目的。
一日,一个妾室偷偷给允礼递了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四个字:小心枕边。
允礼瞬间明白了,原来危险一直就在身边。
他不动声色,准备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同时也期待着母亲那边能有所突破,母子二人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中,努力寻找着破局之道。
然而,无论是那对母子还是其他人,都未曾察觉到这名女子竟是雍正皇帝刻意安排的。
原来,雍正心中早有盘算,他有意借此机会试探一下,当自己的十七弟得知真相之后,是否仍会按原计划行事。
但让胤禛等众人始料未及的是,允礼此时已心生退意,不愿再继续执行原定计划。
而另一边,舒太妃得知此事后,却是怒火中烧,她愤愤不平地表示:“既然你们如此不仁不义,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说罢,她毫不犹豫地下令自己暗藏的护卫,对皇室中的孩子们暗中下毒。
当胤禛等人获此消息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完全无法想象舒太妃究竟从何处得来的这般胆量,竟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们刚刚得到这一消息没多久,便传来了舒太妃突然患病卧床不起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