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形象,贝特曼本人已经用尽了全力。
因此,当他遇到有人超越他时,尽管那是在正常人看来无妨的小事情,但贝特曼却无法容忍,而且生出一种想要毁灭一切的冲动。
贝特曼是早晚要杀人的,只是如何进行而已。余切在其中对贝特曼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十分细致,就好像有一个进度条一样,不断提示读者进度。
可以说,前期的钩子就是贝特曼此人何时爆发,以及漂亮国金融业的光怪陆离。
卡门一目十行,很快看完,然后把稿子放下,对着余切伸出手。
“你确实是有能力的作家,我在其中看到了希望。很高兴认识你,我是卡门·巴尔塞斯,感谢上帝,我今天并没有白来。”
马尔克斯比余切还要高兴:“你真的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
卡门点点头。
马尔克斯放心了,立刻吐槽起来:“不,也有不好的。”
“哪里不好?”余切问。
这本书原著发出来后,登上美国畅销书榜首,一书成名,不应该有致命缺陷才对。余切还做了些校对,把原著改编后更为精彩的影视片中的部分内容,也书面化到小说中。
它应当更加精彩才是。
马尔克斯竟然说:“你把他写得太好了。”
“谁?”
“贝特曼!”
“贝特曼是个杀人狂魔,加博(西语中的亲昵称呼)。”
马尔克斯道:“虽然你只写了个开头,在我想象中,我已经知道你要借此来批判资本社会,是这个社会对贝特曼造成了压迫。”
“但我不相信有这样天真善良的杀人犯,我相信有的人生下来就流着罪恶的血液。贝特曼就是这样的美国屠夫。美国有许多这样的人!”
好吧!
余切无奈的摇头。
而卡门却忽然表现出遗憾的神色:“但这本书并没有出版的价值。”
余切大吃一惊,马尔克斯也懵逼了,追问道:“为什么?”
卡门说:“我听说你是顶级大学的经济系高材生,你们的学校中,有许多人到美国大学进行交流,这些人的地位还要高于华尔街的普通交易员……也许因为这个身份,你知道了很多美国社会尤其是华尔街的弊病。”
“这是你的天赋。”卡门称赞道。“川端康成并没有怎么爱过一个女人,但他却十分擅长塑造值得爱的女人,然后让这些女人去死。”
随即她话锋一转:“但是,年轻人,我们这里谈论的是一本书的商业价值,就目前来看,这本书的商业价值难以开发……”
卡门谈论起了《美国精神病人》为什么无法在美国造成影响。
总体而言是这几个原因:
首先,余切并非是一个在美国有影响力的国际作家,因此,他的“处女座”难以得到公正的看待。
这种事情在鲁迅于日本也发生过,鲁迅第一次闯日大大滴失败……在欧洲引发东方文学热的沈聪文,也是凭借着一批法国书迷,持续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吹捧他的小说——才把他的名气抬起来了。
余切此书规划得很完整,探讨的东西也较大,显然他不是想要深耕几十年攒人品的那种人。
聂华令写不出有震撼力的英语小说,因此嫁给白人教授,凭借所谓的国际写作交流来打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