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中更为明显。当时出版社普遍和作家们签订不人道的终生合同,而且限制条件颇多,作家也没有自己书籍的稿酬……
卡门则为她手底下的作家争取利益,要求书籍出版分成,以及死后的版税发放等等,这一系列斗争促使拉美作家们发家致富,也间接使得国际上其他作家签订了更为优渥的合同。
这是卡门在这一行当地位如此崇高的原因之一。有人把她称为“女皇”,有人把她称作西语世界的上帝。卡门也有自己的故事。
她说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呢?
“你是华人世界的普罗米修斯!”卡门也知道了《世界日报》记者安上的名头,“你已经完成了这样的伟业,无论这个Lucy是谁?即便是她的父亲来了,或者是她的顶头上司在你面前,也只能舔你的鞋底!你知道吗?因为是麦格劳希尔主动来请求出版的!”
卡门说了一连串的话。
这又成为余切另外一件感慨的事情:他之前到处找Lucy,而过程中始终没有见到Lucy,但是他已经不需要Lucy。
这岂不是像那种寓言故事——天下有名的高手找了一辈子神功秘籍,最后发现神功秘籍是一本初级的“野球拳”。
但是余切忽然想要个答案,他有点好奇这个Lucy在美国到底怎么样了?
就像是那些来了美国扎稳脚跟的留学生,想要知道三毛、北岛这些人在美国混得怎么样——结果往往发现,这些搞文学的在美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于是,在接下来卡门和麦格劳希尔的合同谈判中,余切坚持要参加。
他并不懂西方书商的版权谈判这一套,卡门已经很专业。余切之所以要参加,只是为了到最后亲口问一句,“麦格劳希尔有Lucy这个人吗?”
结果,这些麦格劳希尔的出版人都一脸茫然:“谁是他妈的Lucy?没听说过。”
余切又解释了一遍。“她是我的一个同学。”
出版人们又立刻改口:“Lucy一定就在公司内部,是个勤恳的可造之材。”
这家出版社于是为了“lucy”大动干戈,翻江倒海的寻找lucy在哪里,Lucy在美国是一个泛滥到离谱的名字,好在有一个在中国留学过的限定条件。
最后发现公司底层有个业务员,有一个前去中国留学过的女儿,名字是Lucy。
目前,这个人并没有在麦格劳希尔任职,而且严格来说Lucy的父亲是一个合同工,也不属于麦格劳希尔的人。
因为余切这一打听,这家出版社反而觉得,可以雇佣Lucy。因为她和余切有点同学关系。
卡门是一个异常难缠的经纪人,如果可以绕过卡门,稍微和余切打点关系牌,长远来看的是更好的。全世界有三千万说英文的华人人口,这些人是余切的国际基本盘。而且余切的基本盘越来越大,现在西语人口和部分东南亚人也是他的基本盘。
绝对人数不多,但有基本盘就有未来。而且别忘记,还有十亿越来越有钱的本国国民。
Lucy的老爸得知消息后高兴得发狂,不知道怎么有这种美事落在了自己身上。
当他得知经过之后,当然要来找余切道谢,然而余切并不在意,也懒得和当年的老同学见面。
出版社被余切反复无常的态度,弄得有些糊涂了,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调查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发现事情的起因仅仅是因为余切的好奇心,而Lucy和余切之间,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深交。
反而余切可能有点烦这个人。
于是,Lu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