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时无刻不在谈论中国人智力高,来中国就是捡钱,现在搞低端生产,将来搞研发中心,中国人可以一条龙服务,辉瑞便被说服了,最终干上了这一票。
资本可不管你这那的,他们连巴拿马都敢投资,就是不敢到非洲去。
他们太知道啥地方的人没办法训练成合格工人。
余切到这真是心下一喜:
没想到沃森还真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帮了忙。
《拉里·金直播》节目文字稿也被余切弄到了手,他看完后感慨沃森真乃义士,有事儿是真上!于是,余切在自己办公室写了一篇通讯稿《怀念沃森先生》:“中国的制药行业,昨日的一潭死水,明天的希望之地。”
“冷泉港实验室的主任沃森是一个美国籍的苏格兰、爱尔兰混血儿,他天生没有太多家国意识,只相信他观察到了的真理;这一习惯帮助他拿到了62年的诺贝尔生物奖,年少得志,也使他遭受了比别人更多的磨难。”
“因为他总是不管不顾的说话,不注重影响……沃森招来了很多非议,他近来有些落魄,在聚光灯下被反复‘拷问’。但我们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沃森对我们是真诚的。”
“因此我在这里深情的怀念沃森同志。”
在介绍医药巨头入华过程的同时,余切全盘回忆了沃森这个人,称赞他是国人的老朋友。余切把沃森抽象的事迹有意略去了,把他为中国人说话的部分留了下来。
写完后他一看:沃森简直像个圣人。
抛开他歧视、自命不凡、风流……通通都不谈,沃森确实是加拿大大夫第二。他这辈子完全可以不为中国人说话,但他毫不犹豫的这么做了,而且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极限。
他不是单纯的对黑人反感,沃森也确实是喜欢中国人。
这篇文章和艾风之前对余切的采访一起,共同发表在《经济日报》上。反响十分好,读者很喜欢沃森这种爱说实话的人,这一期报纸甚至都卖的比平时更多。
日报上有一张沃森在京城附小,戴上红围脖的照片,他看上去像那种援华专家。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个戴着红围脖的沃森爷爷。
从此,大恶人沃森在中国的名声奠定下来了,他是一个不拘小节,大是大非上看得清的人。无论风云如何变换,这里都会记得他这一份情,余切也会记得。
——
但这还不够。
因为余切要送给沃森一篇短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沃森的处境。
因此,这样的就必然要能让美国人也看得懂,同时又涉及到教育这一元素。余切想来想去,只有科幻是最为合适的。
写个什么呢?
他一时没有特别好的主意,于是整天在经济系的办公室里面抓耳挠腮。他天天翻阅沃森的事迹,拜访曹天晴这些和沃森有过接触的中国生物学家……弄来了厚厚一迭访谈纸。
艾风来燕大看到后,笑道:“沃森这个人喜欢出名,喜欢别人尊重他!越是有名气的人为他这么做,他越是觉得高兴!”
“他要是知道你肯为了他专门写第二篇,恐怕要高兴得昭告天下了!”
“哪里!你把我说得太夸张了。”余切道。
余切心里却有些惭愧:实际上,这才是余切第一篇给沃森写的。
只是沃森这个人有些面冷心热,余切一个平A,沃森大招都交出去了。
九月下旬。从港地那边弄来了完整的访谈节目,这是一盘录像带。余切把录像带塞进盒式录像机,在家里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