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林一夫最近在全国乡村做调研,他已经开始挑起研究所大梁。所谓夫唱妇随,陈芸是美国教育学的博士生,她自然也跟着研究农村教育情况,随后夫妻俩发现乡村的基础教育是一团烂账。
农村教师的月薪不过三十元,津贴十块钱,这还是幸运的,更有一些地区靠集体经济发粮票充数,没有工资。
教师们纷纷跑路,争相调往城内,没教师就没学校,那自然也不会有学生了。
各省教育局催要补贴票据,他们有的地方没有铁路,没有学校食堂,不能再没有工资了,否则如何留住教师?
“乡村的教育普及,很需要钱!”陈芸道。
余切一听:
这不是历史上希望工程的雏形吗?
这项旨在深入乡村,进行基础教育普及的国家级工程,不光是针对贫困学子,还针对校舍、乡村教师和基础建设(路网水电)的更新。
事实上,后者的投资还要大一些。
唉,我来助你吧!
他当场跑银行取钱凑了个整,两万元。
银行没有ATM机器,这种机器最先在南方出现,又因超过了一千元的结算点,柜员没有权力做这件事情,还想和余切说话,这个柜员现场追星起来,东扯西扯惊动了行长。
最终忙活一下午才取出来。
妈的,在我家门口取钱,比我在美国取钱还麻烦。
行长也认出了余切,还想和余切合照呢,余切笑嘻嘻的和他合照,接着硬找银行讹了一千块钱赞助出来,也一共捐了。
陈芸笑了,她本来是宝岛那边的姑娘嘛。她道:“原来这边的捐款是靠要的,还得是特别厉害的人来要!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全看如何拉票……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余切深问下去,原来这个基金会不仅余切在“讹”钱!
中央有个王领导,退休后自告奋勇来当基金会的理事,大家都觉得他搞着玩罢了,没想到他竟想真弥补亏空。
他如何筹款呢?
也是到处要钱。
他首先是带头捐工资、拉赞助、写信求援……一切都做完了,再拄着拐杖,从那些财大气粗的部门那要钱,挨家挨户敲门,第一个就找上了铁道部。
其实铁道部也挺艰难的,然而碰上老革命打上门来,没辙,只好捐去一百万。
而后又是邮电、煤炭等几个部门,通通都自掏腰包来支持。有人收到请帖时,还以为是什么中央级的高规格座谈会,梳洗打扮一番,到了现场后才发现是要钱的。
大家哭笑不得,却又不好空手离席,只好想办法凑份子。
余切听罢,若有所思。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铁道部再怎么艰难,不可能比教育部艰难。
大学教师再怎么困难,不可能比乡村教师难。
一百万元?
这一百万自然不是他能给的,他给得起,但他不能给。这种事情得靠群众。
余切的目光转向了燕大的外国学者。
这帮人来中国吃香的喝辣的,大好风光被他们看了个遍,也不能光是美美做演讲就行,还得做一些实事才行啊。
对这帮资本主义知识分子来说,捐钱就是做最好的实事。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