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沉默寡言的顾华,竟然能够看这部纪录片看得手舞足蹈!但凡是纪录片稍微批评余切的个性,顾华就会高兴得癫狂。
但这纪录片本来就是塑造余切的。
保罗对聂华令说:“纪录片里面,所有缺点都是为了塑造英雄,这是纪录片的惯用手法,只是顾华不知道……他这么下去会更疯的!”
聂华令怎么能不知道?
她无能为力,只能大哭起来:“我要是他,我也被逼疯了!”
顾华仍然在翻译,并且拼命从中找出不利于余切的说法,摘抄下来。
他认为这些话可能有用,将来可以作为余切损坏国际形象的证据之一。
“如果有人违逆他,他会降下神罚。原谅我们频繁引用宗教概念,因为尽管他自己不认为,而实际上他的传奇就像是游吟诗人到处传颂的史诗。”
什么游吟诗人?他就是宣传出来的,他比我们知道讨好记者!他喜欢作秀!
“在宗教信仰浓厚的西语区,有多少人因为他的故事而产生崇拜?我们说的是,他的故事。”
又在胡说八道!
正在竞选领导人的略萨说:“余切是那种比黑手党更麻烦的存在,因为黑手党做事情可以谈,而余切是理想主义者,他总会不惜代价的实现他的理想——尽管有时候会伤害别人,他也不退让。”
这纪录片做的可以!
有点“大忠似奸”的意思。
余切从英国飞往美国纽约,一路上断断续续的看完BBC做的新纪录片。
果然英国人的纪录片还是厉害的。
一种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输出了:一切不利于余切的事迹,都是战士的缺点,而战士再多缺点也是战士。
一切余切做过的事情,都是他的个人功劳,他对立面的都是邪恶反派,而再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
越南人、智利人肯定有话要说啊……
“邵琦,你看到英国人怎么做纪录片了吗?”
“看到了,做的真高明!但我不用。”
“为什么?”余切无奈了。“你可以学来写给其他人。这不就是你一直期待的,英雄像人的那一面吗?”
“不是一回事。我不是写这个人争议的一面,而是写他心灵柔软的那一面。”
“那你继续研究吧。”
在飞机上,余切完成了自己的“顾华访美报告”。
一句话,顾华死定了。
目前的访问团团长都要对成员进行评定,写事后报告,很多成员会因为这个来讨好团长。
在此之前,余切所有报告都写的一模一样的套话:这个同志表现很好。
他连放跑顾华的张贤良都没批评,通篇都是好话。
唯独这个顾华,让余切走到了反面。组织上竟然把定性的权力交给了余切,余切自然是往死里写顾华。
哈珀柯林斯的集团总部就在纽约,《地铁》仍然在热卖。余切有数场访谈和书迷会要开。
新书《美国精神病人》也要他本人来站台。
该书已经小范围的首印三千册,一售而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