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已经耻辱到这个份上了,这还不是靖康之耻,因为咱大宋还能继续突破耻辱下限!
李念道:“可惜了在坚持抵抗金人的太原军民,当赵宋朝廷的诏书送到太原之时,太原军民拒不奉诏,誓死守城,继续抵抗,城中粮尽,那就吃树皮、吃草料,这些都被吃完,那就杀马充饥!”
“据说在杀战马充饥时,麾下的士卒劝王禀:‘将军若无战马,如何指挥?’,王禀便是当时的太原守将。”
“王禀回答道:‘若太原不保,纵有千匹良驹又有何用?’”
“在被金人持续封锁,几乎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王禀率领太原军民硬是苦守太原八个多月,直到彻底没了吃食,兵甲损坏难修,太原才被金人攻破。”
“但直到死前,王禀等人还在坚持抵抗金人,既然城破了,那就在城中与金人死战。可惜他们无粮无药无援,又哪里能战败金人?”
“最终,在金人重重包围下,面对金人的劝降,王禀自刎,数十名随其苦战金人的太原军民也全数自尽。”
关于王禀的死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王禀是背负原庙太宗御容图投汾水而死,太宗御容图也即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画像。
“在王禀死后,完颜宗翰恼羞成怒,用马践踏王禀尸身,又下令士卒将尸身剁成肉泥。”
在另一个说法中,王禀的尸身并未被剁碎,而是当夜被太原军民给偷了出来。
李念认为第一种说法更靠谱,王禀带领太原军民抵抗了金人那么久,金人对王禀必定恨之入骨,以金人的野蛮残暴,为了泄愤,确实做得出来将王禀尸身剁碎一事。
如果金人没破坏王禀尸身,那说明金人也尊重这位可敬的对手,应当会将之好好安葬。
怎么着都不太可能给太原军民机会把王禀尸身盗走。
这应当是人们对王禀生前忠义,死后尸身难全这一结果感到遗憾不忍,所以想给英雄一个好点的结局。
英雄不该死无全尸,也不该无人为他们收敛尸骨!
蒙恬叹道:“多好的军民,可惜遇到了赵桓之流。赵佶、赵桓不配有这等军民!”
赵宋也有忠臣良将,可惜这些真心为国之人,在赵宋往往难有好下场。
是赵宋对不起他们,而非他们对不起赵宋。
冯劫道:“可耻之极,太原形势如此危急,太原军民还在坚持抵御金人,那汴京城形势不错,赵桓等人却生不起抵御金人之心,反要与金人媾和!”
两相对比下,始皇等人越发看不起赵宋,堂堂赵宋中央朝廷,皇帝宰辅之辈,还不如地方上的军民。
还“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这帮子东华门唱名之辈,气节还不如他们看不起的那些武人、平民。
这些人在平日里,表现得都是大大的忠臣,忠日月可鉴,义天地可昭,可等事到临头,一下全都露了出来。
王贲道:“太原坚守了那般久,赵宋就没想过援助?”
李念道:“动过心思,想要救援,但他们已将太原割让给金人,要是支援太原,便会得罪金人。赵宋那些人哪敢真得罪金人?”
赵宋朝廷常常有一矛盾行为,喜欢反复横跳,他们常常想干某些事,可由于自身软怂,又不敢干到底。
像收张觉这件事,像把三镇割让给金人后,又想反悔……
赵宋的政治也存在这种情况,像赵桓就是在主战派和求和派之间横跳,先答应了主战,可一旦失利,马上又跳到求和派一方。